工作难题总解决不了?用产品思维,普通人也能高效破局

工作难题总解决不了?用产品思维,普通人也能高效破局 一

文章目录CloseOpen

产品思维”常被误以为是互联网人的专属技能,其实它是一套帮普通人把“难事儿”变“易事”的实用工具。就像产品经理开发产品时会先搞懂用户需求、拆解核心问题、分步骤落地一样,把这种思维用到工作中,你会发现:那些让你头疼的难题,其实可以拆成一个个小目标;那些看似无解的困境,换个“用户视角”(比如从同事、领导的需求出发)或许就能找到突破口;那些反复出错的环节,用“迭代思维”不断优化,就能越做越顺。

这篇文章不会讲空洞的理论,而是带你用产品思维的底层逻辑拆解工作难题:从“定义问题”开始,教你避开“伪需求”陷阱;用“用户画像”帮你理清协作方的真实诉求;通过“MVP原则”快速验证解决方案,避免无效努力;最后用“数据复盘”让每次解决问题都成为能力积累。无论你是职场新人还是资深员工,学会这套思维,下次遇到难题时,你也能像搭积木一样拆解问题、像打磨产品一样优化方案,真正实现“高效破局”,把工作中的“拦路虎”变成提升自己的“垫脚石”。

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:花两周开发的运维自动化工具,上线后同事们宁愿手动敲命令也不用;熬夜写的监控告警系统,一到业务高峰期就狂发“垃圾告警”,最后被运维群集体屏蔽;跨团队协作时,明明说好的接口规范,到联调时对方却突然说“这个字段我们不用了”——作为运维开发,我们总在“解决问题”,却常常陷入“开发的工具没人用”“做的优化总出岔子”的怪圈。

其实,这些问题的根源可能不是技术能力不够,而是我们少了一点“产品思维”。很多人觉得“产品思维”是产品经理的事,跟写脚本、搭系统的运维开发没关系,但你想过吗?运维开发做的工具、系统、流程,本质上也是“产品”——它们的“用户”是你的同事、下游业务团队,甚至是 的自己;它们的“价值”是提升效率、减少故障、让协作更顺畅。如果只盯着“功能实现”,忽略了“用户要不要用”“能不能解决真问题”,就很容易开发出“自嗨工具”。

为什么运维开发总踩坑?可能是缺了“产品思维”

运维工具的“用户”不只是机器,更是人

前阵子跟做运维开发的朋友聊天,他吐槽自己开发的日志查询平台“血亏”:用了Elasticsearch做存储,支持全文检索、按时间范围过滤,功能比团队之前用的脚本强10倍,结果上线一个月,使用率不到20%。“明明技术上碾压旧工具,他们为什么不用?”他想不通。

后来我跟着他去运维值班室待了半天,才发现问题在哪儿:运维同事处理故障时,平均响应时间只有5分钟,他们需要的是“输入IP就能立刻看到关键错误日志”,而朋友开发的平台需要先选索引、填时间范围、写查询语句——光填参数就要2分钟,还没等查到结果,故障可能已经扩散了。

你看,这里的核心问题不是技术不够好,而是没把“用户”(运维同事)的真实场景当回事。运维开发常犯的错,就是把工具的“用户”当成了机器(只要功能跑通就行),却忘了真正操作它的是人。这些“用户”有自己的工作习惯:可能习惯命令行胜过界面,可能需要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操作,可能对复杂参数记不住——就像产品经理做APP时要考虑用户的使用场景,运维开发做工具时,也得先搞清楚“谁用、什么时候用、怎么用最高效”。

从“我要做什么”到“用户需要什么”:运维开发的思维转变

传统的运维开发往往从“技术可行性”出发:“这个脚本用Python写效率高”“这个系统用K8s部署更稳定”,却很少问:“这个功能对用户来说,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?”

之前团队做数据库自动备份工具,一开始我想的是“实现全量+增量备份,支持异地存储”,觉得功能越全越好。结果跟DBA同事聊了聊才知道,他们真正头疼的不是“备份做没做”,而是“备份能不能用”——之前出过好几次备份文件损坏,但直到需要恢复时才发现的情况。后来我们调整了方向:核心功能不是“全量+增量”,而是“备份完成后自动校验+15分钟内推送校验结果到DBA群”。工具上线后,DBA同事说:“终于不用每天手动检查备份了,这工具救了命。”

这就是产品思维的第一个转变:从“我能实现什么功能”到“用户需要什么价值”。DevOps Research and Assessment(DORA)的报告里提到,高绩效运维团队的一个共同点是“工具开发前先做用户需求调研”——他们会花20%的时间跟“用户”(同事、业务方)聊天,而不是一上来就写代码。你看,连权威机构都在强调“用户需求”的重要性,咱们做运维开发,可不能再闷头敲代码了。

产品思维落地运维开发:3个能立刻上手的方法

第一步:用“用户故事”定义需求,避免开发“自嗨工具”

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:拿到需求文档就开干,做完才发现“这根本不是他们想要的”?其实,用“用户故事”模板就能避免这个问题。简单说,就是把需求写成:“作为[角色],我需要[功能],以便[价值]”。

比如之前开发服务器资源监控工具,一开始需求写的是“监控CPU、内存、磁盘使用率”,这是典型的“功能清单”。后来改成用户故事:“作为业务运维,我需要在服务器CPU使用率连续5分钟超过80%时收到告警,以便在业务卡顿前扩容”“作为成本优化负责人,我需要看到闲置30天以上的服务器列表,以便下线节省成本”。

你发现没?这样写出来,工具的“用户”(业务运维、成本负责人)、“具体功能”(CPU告警、闲置服务器列表)、“解决的问题”(避免业务卡顿、节省成本)都清楚了。我试过用这个方法梳理需求,结果发现之前想加的“GPU使用率监控”其实没人需要——因为团队里只有3台GPU服务器,且使用率稳定,根本不用监控。省下的开发时间,用来优化了CPU告警的阈值算法,反而更实用。

第二步:用“MVP原则”做运维系统,先解决核心问题再迭代

“MVP”(最小可行产品)是产品经理的常用工具,意思是“先做出能解决核心问题的最小版本,再根据反馈优化”。运维开发总想着“一步到位”,结果往往是功能复杂、bug多、上线慢——其实,小步快跑反而更高效。

去年帮电商公司做服务器内核升级,传统做法是“一次性全量升级”,结果之前出过2次因为驱动不兼容导致业务中断的事故。后来我们用MVP思维调整了方案:先选10台非核心业务服务器(比如内部办公系统)做“试点版本”,升级后观察24小时,收集运维同事的反馈(比如“升级后网络吞吐量下降5%”“某个监控指标采集异常”),修复后再推到30台服务器,最后才全量。整个过程花了2周,但故障概率从之前的15%降到了2%。

Netflix的技术博客里提到过类似的实践(https://netflixtechblog.com/chaos-engineering-upgraded-878d341f146e{rel=”nofollow”}),他们做系统升级时,会先在“金丝雀集群”(小范围服务器)测试,通过后再逐步扩大范围——这本质上就是MVP思维在运维场景的应用:用最小成本验证方案,再逐步迭代,比“一口吃成胖子”更安全。

第三步:用“数据反馈”优化运维工具,让工具越用越顺手

很多运维开发觉得“工具上线=任务结束”,但产品思维告诉你:上线只是开始,真正的优化需要靠数据反馈。就像APP会根据用户点击数据调整按钮位置,运维工具也需要根据使用数据持续迭代。

我们团队的监控告警工具上线后,我建了个简单的“使用数据表”:记录每种告警的触发次数、被标记为“有效”“无效”的比例、处理耗时。3个月后发现:“磁盘空间告警”被标记为“无效”的比例高达40%。调研后才知道,之前按“使用率>90%”告警,但对500GB的磁盘来说,剩余50GB其实够用,而对50GB的磁盘,剩余5GB就很危险——阈值设置太“一刀切”了。后来改成“剩余空间90%”,有效告警率直接提升了60%。

你看,数据不会说谎。哪怕只是简单记录“谁用了工具”“用了什么功能”“遇到了什么问题”,都能帮你找到优化方向。现在我们团队每周都会花30分钟看工具的使用数据,同事们说:“这工具好像越来越懂我们了。”

其实,产品思维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,就是让我们把运维开发的“工具、系统、流程”当成“产品”,多想想“用户是谁”“他们需要什么”“怎么让他们用得更顺手”。如果你是运维开发,不妨试试先花1小时跟用你工具的同事聊聊,看看他们每天最头疼的操作是什么——说不定你会发现,之前熬夜开发的功能,可能根本不是他们需要的。

如果你已经在用产品思维做运维开发,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:你是怎么发现用户需求的?有哪些“踩坑后才明白”的经验?我们一起把运维开发从“埋头写代码”变成“用技术创造真正的价值”。


你可别觉得产品思维是互联网公司的专利,其实不管你在哪个行业,每天做的事本质上都是在“解决问题”,而产品思维就是帮你把“解决问题”这件事做得更顺的工具。它的核心就三个词:搞懂用户、拆碎问题、慢慢优化——这跟你是敲代码的、管行政的,还是站讲台的,真没关系。

就说行政岗位吧,你肯定见过公司里的报销流程,传统做法往往是“领导说要规范,就出个详细制度”,比如发票必须按日期贴、不同费用要分文件夹、审批单要手写签名……结果呢?同事们报销时还是天天在群里问“打车票和地铁票能贴一起吗”“这个会议费要附会议通知吗”,行政的朋友也头疼,觉得“明明写得清清楚楚,怎么就是看不懂”。但用产品思维想就不一样了:先别急着出制度,找几个常报销的同事聊聊天,问问他们最烦什么——可能有人说“贴发票花半小时,比报销的钱还费劲”,有人说“审批单填错一个字就得重写”。找到这些“用户痛点”,再设计流程:比如给发票贴个带编号的贴纸,用Excel做个自动计算的报销模板,甚至开发个小程序拍照识别发票信息——你看,没学过产品经理课程,照样能用产品思维把报销从“烦心事”变成“顺手事”。

再说说老师这个职业,备课其实也是在“做产品”,学生就是你的“用户”,知识点就是你要传递的“价值”。我之前去旁听小学四年级的科学课,老师讲“水的蒸发”,带了烧杯、酒精灯做实验,流程没问题,但后排几个男生一直走神玩尺子。后来老师换了个思路:与其自己演示“加热10分钟水会变少”,不如让学生分组比赛——给每个组发个小碟子,倒同样多的水,一组放窗台晒太阳,一组用扇子扇风,一组什么都不做,让他们自己观察哪组水干得快。结果下课铃响了,孩子们还围着碟子讨论“为什么有风的干得快”,这不就是用产品思维里的“用户参与感”让知识点活了起来?

其实你仔细想想,连开咖啡店的都在用产品思维:老板不会只想着“我要做最好喝的拿铁”,而是会观察“早上8点来的上班族赶时间,能不能提前手机点单省5分钟”“下午带孩子来的妈妈,需不需要小桌子放婴儿车”。所以啊,产品思维不是什么高深理论,就是让你别闷头做事,先抬头看看“你做的事是给谁用的”“他们到底需要什么”——不管你在哪个行业,把这个想明白了,解决问题的效率自然就上去了。


产品思维和传统解决问题的思维有什么本质区别?

传统解决问题思维往往从“我有什么资源/能力”出发,比如“我会Python,就用脚本解决”;而产品思维则从“用户需要什么价值”出发,先问“这个问题对用户(同事、业务)来说,最痛的点是什么”。比如传统思维可能直接开发复杂工具,产品思维则先观察用户实际操作场景——就像文章里提到的日志查询平台,传统思维关注“功能多强”,产品思维则关注“用户是否能在5分钟故障响应时间内用起来”,这就是核心差异。

非互联网行业的人,也能用产品思维解决工作难题吗?

当然适用。产品思维的核心是“以用户为中心、拆解问题、迭代优化”,这在任何行业都通用。比如行政岗位整理报销流程,传统思维可能按规定列步骤,产品思维则会先问“同事报销时最烦的是贴发票还是填表单?”;教师备课,产品思维会想“学生对哪个知识点最容易走神?怎么设计互动让他们专注?”——本质都是通过理解“用户需求”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,和行业无关。

没有产品经验的人,如何快速培养产品思维?

从“观察+提问”开始。每天花10分钟观察身边的“产品”(工具、流程、甚至一杯咖啡的包装):“它的用户是谁?解决了什么问题?有没有可以优化的地方?”;遇到工作难题时,用“5个为什么”追问本质(比如“工具没人用”→“为什么不用?”→“操作太复杂”→“为什么复杂?”→“没考虑用户紧急场景”)。坚持1个月,你会发现自己开始习惯性站在“用户视角”想问题,而不是埋头动手。

MVP原则(最小可行产品)在日常工作中怎么用?能举个非开发场景的例子吗?

MVP的核心是“用最小成本验证解决方案”,日常工作中可以这样用:比如你想优化团队的会议流程(传统思维可能直接制定“会议时长不超过30分钟”“必须提前发议程”等详细规则),MVP思维则会先做“最小版本”——下周只改1个点:“会议前5分钟发简化版议程(只列3个核心议题)”,观察团队是否能更快进入正题,会后收集反馈(比如“议题太笼统”),再迭代增加“每个议题标注负责人”。这样避免一次性投入大量精力却没人执行,小步验证反而更快落地。

数据复盘时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关键数据,避免“假数据”误导?

核心关注两类数据:“用户行为数据”和“结果价值数据”。用户行为数据比如“工具的日活率”“某个功能的点击次数”(反映用户是否真的用,而不是“上线了就行”);结果价值数据比如“使用工具后,平均处理故障时间缩短了多少”“人工操作错误率是否下降”(反映是否真的解决问题)。避开只看“功能是否正常运行”这类技术数据,多关注“用户愿不愿意用”“问题有没有变少”—— 解决问题的价值比技术完美更重要。

0
显示验证码
没有账号?注册  忘记密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