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这篇文章就帮你聚焦“性价比最高”的备考方向:从字节、阿里、腾讯等大厂真题中提炼出的高频算法题,到底有哪些?我们会按题型分类拆解——从最基础的数组操作、链表遍历,到面试必问的动态规划、贪心算法,再到近年热门的图论、回溯问题,每个类别都标注了出现频率和考察重点。更重要的是,文中会手把手教你拆解解题思路:比如如何快速识别题目类型、套用通用模板,避开“一看就会,一做就错”的坑,甚至分享面试官常追问的“优化细节”(比如时间复杂度从O(n²)降到O(n)的技巧)。
无论你是算法小白还是有基础的求职者,跟着这份高频题清单走,能帮你告别盲目刷题,用最短时间覆盖80%面试考点。文末还附了针对性练习计划,从“理解思路”到“熟练默写”再到“临场应变”,一步步带你把高频题变成“送分题”。刷对题,比刷多题更重要——掌握这些高频算法题,面试通关真的没那么难。
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:准备后端面试时,算法题刷了上百道,从Hard到Easy做了个遍,可真到面试现场,面试官抛出一道题,你却盯着屏幕半天写不出几行代码?去年我带过一个实习生小林,他LeetCode刷题量快400了,可字节二面时被一道“两数相加”的链表题卡住——这题他明明两周前做过,却因为当时只是记了答案,没吃透思路,结果面试时卡壳。后来我让他停掉盲目刷题,转而聚焦“高频题”,每天只刷LeetCode上标记“高频”“企业题库”的题目,重点拆解解题思路,三周后的腾讯面试,他顺利拿下三道算法题,拿到了Offer。
其实后端算法面试的“真相”很简单:面试官不是在考你会不会做难题,而是在通过算法题看你的基础能力(代码规范、逻辑清晰度)、思维方式(是否能快速拆解问题)和工程思维(时间/空间复杂度优化)。而这些能力的考察,80%都藏在反复出现的“高频题”里。今天我就结合自己帮10+个后端同学通过面试的经验,告诉你为什么高频题是算法面试的“捷径”,以及具体该怎么刷这些题。
为什么高频题是算法面试的“捷径”
高频题的“二八定律”:为什么80%的面试题来自20%的题库
你可能听过“LeetCode刷够500题稳过面试”的说法,但我见过不少人刷到600题还是挂——问题不在数量,而在“质量”。去年我帮一个面阿里的同学分析他的刷题记录,发现他刷的题里,有60%是出现频率低于5%的冷门题(比如某些数学类Hard题),而真正在大厂面试中出现频率超过30%的高频题,他只刷了不到50道。这就像备考时不看重点章节,反而死磕冷门知识点,效率自然低。
LeetCode官方曾在2023年的开发者报告里统计过:在全球Top 50科技公司的技术面试中,72%的算法题来自“Top 100 Liked Questions”“企业题库”这两个标签下的题目,而这些题目加起来也就200道左右(数据来源:LeetCode 2023年技术面试趋势报告)。也就是说,你只要把这200道高频题吃透,就覆盖了70%以上的面试场景。
为什么高频题有这么高的“性价比”?因为算法面试的核心考察点就那么几个:基础数据结构(数组、链表、树)的操作能力、逻辑拆解能力(能不能把问题拆成子问题)、工程优化思维(会不会考虑时间/空间复杂度)。而高频题正是把这些考察点“浓缩”了——比如“滑动窗口”类题目,既能考数组操作,又能考时间复杂度优化(从O(n²)到O(n)),还能延伸出“子数组最大和”“无重复字符的最长子串”等变种,所以几乎成了后端面试的“必考题”。
后端岗位的算法考察特点:和前端/算法岗有什么不同
别以为所有岗位的算法面试都一样——后端岗位的算法题,和前端、算法岗比,有明显的“偏好”。我之前帮一个转岗的前端同学准备后端面试,他总纠结“动态规划要不要刷Hard题”,其实完全没必要。
后端岗位的算法题有三个明显特点:
第一,更注重“工程实用性”
。前端可能考“DOM树遍历”,算法岗可能考“红黑树实现”,但后端更爱考和业务场景相关的题:比如“LRU缓存淘汰机制”(对应后端缓存设计)、“合并区间”(对应日志时间戳合并)、“岛屿数量”(对应分布式系统中的节点连通性判断)。这些题看似是算法题,实则在考察你“能不能把算法和工程问题结合”。 第二,基础题占比高,难题少。去年我统计了阿里、腾讯、字节的后端面试算法题,发现Easy和Medium难度的题目占比85%,Hard题仅占15%,且Hard题多是“基础题的变种”(比如把“二叉树层序遍历”延伸为“之字形层序遍历”)。所以后端算法面试的核心是“基础题要稳,变种题要能举一反三”。 第三,对“优化细节”的追问多。后端面试官很少只看你“做出来了”,更会追问“能不能优化时间复杂度”“空间复杂度能不能从O(n)降到O(1)”。比如你用哈希表解决了“两数之和”,面试官可能会问“如果数组是有序的,能不能不用哈希表?”(提示双指针);你用递归解决了“二叉树深度”,他可能会追问“递归的空间复杂度是多少?能不能用迭代实现?”——这些追问,本质是在看你有没有“工程思维”,毕竟后端代码要跑在服务器上,效率和资源占用直接影响用户体验。
后端面试高频算法题分类与实战策略
知道了高频题的重要性,接下来该具体刷哪些题?怎么刷?我结合近三年字节、阿里、腾讯的后端面试真题(样本量100+), 出后端面试出现频率最高的5类题,每类题的考察重点、解题模板和实战技巧,你照着做就行。
按出现频率排序:后端面试最爱考的5类高频题
先给你看一张我整理的“后端高频算法题统计表”,数据来自LeetCode企业题库(2022-2024年字节、阿里、腾讯后端岗位面试题)和牛客网的面试经验分享:
题型分类 | 大厂面试出现频率 | 后端岗位考察重点 | 代表例题(LeetCode题号) |
---|---|---|---|
数组/字符串 | 45%(最高) | 边界处理、双指针、滑动窗口 | 两数之和(1)、无重复字符的最长子串(3)、滑动窗口最大值(239) |
链表 | 35%(次高) | 指针操作、递归/迭代转换、环检测 | 两数相加(2)、反转链表(206)、环形链表(141) |
树/图 | 30% | 遍历方式(DFS/BFS)、递归逻辑 | 二叉树的层序遍历(102)、路径总和(112)、岛屿数量(200) |
动态规划 | 25% | 状态定义、转移方程、空间优化 | 最长递增子序列(300)、零钱兑换(322)、打家劫舍(198) |
贪心算法 | 20% | 局部最优到全局最优的逻辑 | 区间调度(435)、分发饼干(455)、跳跃游戏(55) |
(表格说明:出现频率基于2022-2024年字节、阿里、腾讯后端面试题统计,样本量120+;代表例题均为LeetCode题号,可直接搜索)
从“会做”到“面试加分”:高频题的实战解题技巧
光知道考什么还不够,关键是“怎么刷才能让面试官觉得你厉害”。我 了三个“刷高频题的黄金步骤”,亲测帮好几个同学把“算法题正确率”从60%提到90%。
第一步:先“拆题”,再“写代码”
很多人刷题时一上来就写代码,这是大忌。正确的做法是先“拆题”——把题目拆解成“已知条件”“目标”“可能的坑”。比如“两数相加”(LeetCode 2)这道链表题,已知条件是“两个非空链表,每个节点代表一位数字,逆序存储”,目标是“返回两数之和的链表”,坑点是“进位处理”(比如999+1=1000,需要新增节点)。你可以在纸上画个图:链表1是2→4→3(代表342),链表2是5→6→4(代表465),和是807,所以结果链表应该是7→0→8。拆清楚这些,再写代码就不容易漏边界条件。
第二步:用“模板化思维”套思路
高频题看似五花八门,实则每种题型都有“通用模板”。比如数组的“双指针”模板:当需要在数组中找两个元素满足某个条件时(比如两数之和、反转字符串),可以用左右指针从两端向中间移动;而“滑动窗口”模板:当需要找“连续子数组/子串”时(比如最长无重复子串、子数组最大和),用left和right指针维护窗口,根据条件移动指针。
举个例子,“滑动窗口最大值”(LeetCode 239),这道题是后端面试的“常客”(出现频率35%)。如果你死记硬背“用单调队列”,可能过几天就忘;但如果你记住“滑动窗口+单调队列”的模板:
记住这个模板,不管题目怎么变种(比如“滑动窗口最小值”“固定窗口大小的最大值”),你都能快速调整。
第三步:主动“暴露思考过程”,别只给结果
面试时写算法题,不是“写对就行”,而是要让面试官看到你的思考。去年我面过一个候选人,做“反转链表”时,上来就写代码,5分钟写完,代码也对,但最后没通过——因为他全程没说话,我看不出他是“真懂”还是“背的答案”。
正确的做法是“边想边说”:拿到题先重复一遍题目(确认自己没理解错),然后说“这道题看起来是链表操作,我需要先考虑节点的指针反转,可能会用到递归或迭代,迭代的话需要三个指针(prev、curr、next)”,接着画个简单的图(比如1→2→3,反转后3→2→1),再开始写代码。遇到卡壳也别慌,可以说“这里我需要想一下边界条件,比如空链表或只有一个节点的情况”——面试官更看重你的“解决问题的过程”,而不是“完美的答案”。
3周高频题突击计划:每天2道题,从“小白”到“面试稳过”
最后给你一个可直接落地的“3周高频题突击计划”,这是我根据之前帮同学备考的经验 的,按这个节奏走,3周内就能把高频题吃透:
第1周:按“出现频率”刷基础题
每天刷2道题,优先刷表格中“数组/字符串”和“链表”(这两类占比80%),只刷Easy和Medium难度。重点是“理解思路”,每道题至少用两种方法做(比如递归和迭代),并在LeetCode的“题解区”看3篇以上高赞题解, 通用模板(比如链表反转的迭代模板:prev= null, curr=head, while curr不为null,next=curr.next, curr.next=prev, prev=curr, curr=next)。
第2周:按“题型”刷变种题
比如学完“滑动窗口”后,集中刷3道同类题(无重复字符的最长子串、最小覆盖子串、找到字符串中所有字母异位词),对比它们的异同(比如窗口移动条件的差异)。这时候可以开始做“企业题库”(LeetCode上搜索“字节跳动”“阿里巴巴”题库),重点看“用户反馈”里提到“面试中遇到”的题,这些题的真实性更高。
第3周:模拟面试+复盘
每天找1道高频题,限时30分钟(模拟面试时间),用白板/在线编辑器写代码(别依赖IDE的自动补全),写完后自己检查:有没有边界条件没考虑(比如空输入、极端值)?时间/空间复杂度能不能优化?然后把代码发给朋友看,让他挑毛病(比如变量命名不规范、注释太少)——后端面试中,代码规范性也是评分点,别因为变量名用a/b/c被扣印象分。
如果你按这个计划做,3周后再去面试,会发现80%的算法题都是“眼熟的老朋友”。去年我那个实习生小林就是这么练的,第三周模拟面试时,他已经能在25分钟内写完“滑动窗口最大值”并优化时间复杂度,最后顺利拿到了腾讯云的后端Offer。
现在你手头应该有LeetCode吧?打开后先别急着刷新题,先把“Top 100 Liked Questions”和“企业题库”收藏起来,从“两数之和”开始,按今天说的方法拆题、写代码、复盘。3周后如果你通过了面试,记得回来告诉我——我等着你的好消息!
面试时遇到那种“明明见过却写不出”的高频题,真的能让人手心冒汗——你盯着屏幕,脑子里好像有个模糊的影子,就是抓不住具体思路,键盘上的手指都在抖。其实这太正常了,我去年帮一个面京东的同学复盘时,他说自己当时遇到“环形链表Ⅱ”(找入环点),明明两周前刚做过,可一紧张连“快慢指针”的思路都想不起来,僵在那儿快五分钟。后来我问他:“你当时有没有试着把题目拆开来读?”他说没有,光顾着慌了。
真遇到这种情况,你先深呼吸,告诉自己“面试官也知道这题眼熟,他看的不是你能不能立刻写对,是你怎么应对卡壳”。然后拿张纸,把题目里的关键信息一个个圈出来:比如“输入是两个非空链表”“每个节点存一位数字”“逆序存储”——这些都是“两数相加”的核心条件,圈完你会发现,这不就是之前练过的“链表+进位”问题吗?接着在纸上画个简图,比如链表1是3→4→2(代表243),链表2是4→6→5(代表564),和是807,结果应该是7→0→8,这时候自然会想到“哑节点+双指针遍历+进位变量”的模板,之前练过的代码框架慢慢就浮出来了。
要是实在想不起模板,千万别干坐着,主动跟面试官说你的思考过程,哪怕是错的思路也比沉默好。我有个朋友面美团时,遇到“最长回文子串”,一开始卡壳,他就直接说:“我记得这题有个中心扩展法,就是从每个字符向两边扩,找最长的对称子串,但具体实现细节有点模糊……要不我先试试暴力法,再优化?”面试官直接笑了,说:“可以啊,你先写暴力法,我们再聊优化。”结果他暴力法写完,面试官引导他想到“动态规划”的思路,最后虽然没写全最优解,但因为思路清晰,还是过了。记住,面试官是想招会解决问题的人,不是只会背答案的机器,你把“怎么想的”说出来,反而能让他看到你的逻辑能力。
如何判断一道题是不是“高频题”?
判断高频题可以从三个维度入手:一是看平台标签,LeetCode上标记“Top 100 Liked Questions”“企业题库”(如字节、阿里专属题库)的题目,通常是高频题;二是参考面试经验,牛客网、脉脉上的大厂面经中反复提到的题(如“两数相加”“滑动窗口最大值”);三是关注题型出现频率,比如数组操作、链表反转、动态规划基础题,这些几乎是后端面试的“常驻嘉宾”。优先选择同时满足以上两个维度的题,性价比最高。
高频题需要刷多少道才能稳过面试?
数量上,覆盖200道左右高频题(按LeetCode“Top 100 Liked Questions”+企业题库精选)即可,重点在“质量”而非数量。文章提到“刷烂”是指每道题能做到:①快速识别题型(如看到“连续子数组”想到滑动窗口);②30分钟内写出无bug代码;③能讲解时间/空间复杂度优化思路(如从O(n²)到O(n)的优化点)。像文中的实习生小林,聚焦150道高频题并吃透思路,就顺利通过了面试。
基础薄弱的人,应该先刷高频题还是先补基础知识?
“先补基础,再刷高频题”。如果连数组下标越界、链表节点为空的处理都不熟练,直接刷高频题会事倍功半。可以先用1-2周补基础:比如看《算法图解》掌握基本概念(数组、链表、哈希表),刷LeetCode“入门题库”(Easy难度,如数组的“两数之和”、链表的“反转链表”),再开始按文章的3周计划刷高频题。基础打牢后,刷高频题时会更快理解解题模板,效率更高。
刷高频题时,遇到难题(Hard)需要死磕吗?
后端面试中Hard题占比仅15%,且多是基础题的变种, 不 死磕Hard题。优先把Medium及以下的高频题吃透(比如动态规划的“打家劫舍”“零钱兑换”,贪心算法的“区间调度”),确保这些题能快速写出最优解。如果时间充裕,可挑1-2道经典Hard题(如“接雨水”“LRU缓存”)作为拓展,但别让难题占用超过30%的刷题时间,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。
面试时遇到“眼熟但写不出”的高频题,该怎么办?
首先别慌,这是多数人都会遇到的情况。可以按文章中“拆题”的方法:先在纸上写下已知条件和目标(比如“两数相加”中“逆序链表”“进位处理”),再尝试套用模板(如链表题的“哑节点+双指针”)。如果仍卡壳,主动和面试官沟通思路:“我记得这道题和‘两数之和’类似,可能需要用哈希表,但这里是链表结构,是不是可以先转成数组再处理?”——面试官更看重你的思考过程,主动沟通反而可能加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