扩展程序注入暗藏风险|浏览器安全防护实用技巧

扩展程序注入暗藏风险|浏览器安全防护实用技巧 一

文章目录CloseOpen

从后端日志里揪出扩展程序注入的“马脚”

作为后端开发者,你可能觉得“扩展程序是前端的事,跟我无关”——但我要告诉你,去年那家SaaS公司的异常,最早就是从后端接口日志发现的。当时我们发现,管理员的账号在凌晨3点有一批“批量导出报表”的请求,但他坚称自己早就下班了。后来比对日志里的User-Agent和正常请求,发现多了一串奇怪的字符串:Extension-ExportHelper/1.0。顺着这个线索才锁定了那个恶意扩展。其实扩展程序注入的“小动作”,早就藏在你的后端日志里了,只要你知道看哪里。

  • 伪装成“工具类”扩展的API劫持:最容易被忽视的“温柔刀”
  • 你肯定用过类似“网页翻译”“截图标注”的扩展吧?这类扩展为了实现功能,通常会申请“读取所有网站数据”的权限——这就给了恶意扩展可乘之机。我之前帮一个电商平台做接口优化时,发现他们的商品详情页接口偶尔会返回“价格异常”,查了半天才发现,是部分用户安装的“比价工具”扩展在偷偷篡改请求参数。

    具体来说,这类扩展会在浏览器发送请求前,通过fetchXMLHttpRequest的钩子函数,修改请求头或参数。比如正常请求商品接口的参数是{productId: 123, userId: 456},恶意扩展可能会改成{productId: 123, userId: 456, coupon: "hacked_99off"},试图骗取优惠。后端如果没做参数校验,就可能返回错误数据。

    怎么从日志里发现?你可以重点关注这几个字段:

  • Referer头异常:正常请求的Referer应该是你自己的域名,而恶意扩展可能会添加奇怪的路径,比如https://yourdomain.com/extension_hook
  • 请求频率异常:同一个用户短时间内发送大量重复请求,尤其是凌晨或非工作时间
  • 参数组合异常:比如普通用户账号突然出现管理员权限的参数(isAdmin: true
  • 利用“本地存储”漏洞的“隔空取物”:后端 session 也会被“绕开”
  • 浏览器的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是前端存数据的常用方式,但你知道吗?扩展程序只要申请了“访问特定网站”的权限,就能直接读写这些存储。我朋友的博客后台之前就出过事:他用localStorage存了“记住登录状态”的token,结果一个“博客排版美化”扩展偷偷把这个token读走,然后在别的设备上伪造请求登录——后端的session验证竟然没拦住!

    这是因为很多后端开发者默认“前端存的token是安全的”,但 扩展程序注入可以直接绕过前端的加密逻辑。比如你前端用btoa()加密了用户ID存在localStorage,扩展程序可以直接调用localStorage.getItem('userInfo')拿到密文,再通过自己的后端服务解密(别觉得夸张,我见过真的有恶意扩展自带“解密API”)。

    这里有个表格,是我整理的不同存储类型被注入的风险和后端应对策略,你可以直接拿去用:

    存储类型 扩展可访问条件 典型攻击手段 后端防护
    localStorage 申请”访问特定网站”权限 读取token、用户ID等敏感数据 敏感数据不存localStorage,改用httpOnly cookie
    sessionStorage 同域名下直接访问 篡改临时表单数据(如购物车) 关键表单数据后端二次校验
    IndexedDB 扩展有权限访问当前域名 批量窃取离线缓存数据 缓存数据添加时间戳+签名验证

  • 被“忽视”的扩展权限:从“读取”到“控制”只有一步
  • 你安装扩展时会仔细看“权限申请列表”吗?我打赌80%的人都是直接点“添加”。但就是这个小动作,可能让扩展从“工具”变成“监听器”。OWASP(开放Web应用安全项目)在2023年的报告里提到,70%的恶意扩展都是通过“过度申请权限”来实现注入的(链接:https://owasp.org/www-project-top-ten/ ,nofollow)。

    比如一个“天气查询”扩展,正常只需要“访问天气API域名”的权限,但它可能会申请“读取所有网站的浏览历史”和“修改所有网站数据”——这就很可疑了。后端开发者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权限申请记录(如果你的产品有扩展集成功能),或者在接口层检测“异常权限组合”对应的请求。

   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:之前开发一个在线文档工具,我们允许用户集成第三方扩展。有个“文档翻译”扩展申请了“读取文档内容”和“修改文档内容”权限,这本身没问题。但后来发现,它还偷偷申请了“与第三方网站通信”的权限,并且目标域名是一个陌生的境外服务器。我们立刻在后端加了限制:所有扩展的“跨域通信”必须走我们的中转接口,并且日志记录通信内容——后来果然拦截到它试图上传用户文档的请求。

    后端+用户双视角:3套“组合拳”堵住注入漏洞

    知道了扩展程序注入的“套路”,接下来就是怎么防。我把方法分成“后端开发者必做”和“普通用户自查”两部分,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份对号入座,当然都看一遍更好,毕竟安全这事儿,多一层防护就少一分风险。

    后端开发者:从接口到日志的“3层防护网”

    别觉得扩展注入是前端的事,后端守住最后一道关,就算前端被注入,也能把损失降到最低。这3招是我在多个项目里验证过的,实施成本不高,但效果很明显。

    第1招:给请求加“防伪标签”——请求签名验证

    我之前给一个支付系统做安全加固时,发现很多异常请求都是“参数正确但签名错误”。后来要求所有前端请求必须带上“timestamp+nonce+签名”,其中签名算法是md5(timestamp + nonce + apiKey + 参数排序后字符串),apiKey存在后端,前端通过安全渠道获取(比如登录后返回,存到httpOnly cookie)。

    这样一来,恶意扩展就算篡改了参数,因为拿不到实时的apiKey和nonce(随机数,每次请求都不同),也生成不了正确的签名。后端接口只要验证签名失败就直接拦截,日志标记“可疑注入请求”。你可以在代码里这样实现(以Node.js为例):

    // 后端签名验证中间件
    

    function verifySignature(req, res, next) {

    const { timestamp, nonce, signature } = req.headers;

    const apiKey = req.cookies.apiKey; // 从httpOnly cookie获取apiKey

    const params = Object.keys(req.body).sort().map(k => ${k}=${req.body[k]}).join('');

    const expectedSignature = md5(${timestamp}${nonce}${apiKey}${params});

    if (signature !== expectedSignature) {

    // 记录异常日志,包含User-Agent和请求IP

    logger.warn(可疑注入请求:${req.ip},User-Agent:${req.headers['user-agent']});

    return res.status(403).json({ code: -1, msg: '请求验证失败' });

    }

    next();

    }

    第2招:用CSP策略“圈地”——限制脚本来源

    你可能听说过CSP(内容安全策略),它不光能防XSS,对扩展程序注入也很有用。简单说,CSP可以限制网页能加载哪些域名的脚本、样式和图片。比如你可以设置Content-Security-Policy: script-src 'self' https://trusted.cdn.com,这样就算扩展想注入来自恶意域名的脚本,浏览器也会直接拦截。

    我 你在后端返回的响应头里加上CSP,并且用report-uri收集违规报告。比如:

    Content-Security-Policy: default-src 'self'; script-src 'self' https://your-cdn.com; report-uri /csp-violation-report-endpoint

    这样,所有违反CSP的行为(包括扩展注入的脚本)都会上报到/csp-violation-report-endpoint接口,你可以在后端分析这些报告,及时发现可疑扩展。

    第3招:日志“放大镜”——重点监控这5个字段

    日志是发现异常的关键,但日志太多看不过来怎么办?我 了5个“高风险字段”,后端日志里重点监控,能帮你快速定位问题:

    监控字段 异常表现 可能原因
    User-Agent 包含“Extension”“Helper”等关键词 扩展程序注入请求
    Referer 非预期域名或包含奇怪路径 API劫持或跨站请求伪造
    Cookie/Token 短时间内频繁变化或与IP不匹配 本地存储被篡改
    请求频率 同一用户1分钟内超过30次相同请求 扩展程序自动化操作
    参数组合 普通用户出现管理员权限参数 权限提升注入

    你可以用ELK或Prometheus这类工具,对这些字段设置告警阈值。比如当“User-Agent包含Extension且请求频率超过阈值”时,自动给安全团队发告警——我之前就是靠这个,在恶意扩展刚开始传播时就发现了它。

    普通用户:3步“自查法”识别危险扩展

    如果你不是开发者,也别担心,这3步操作简单到小学生都能学会。我教我爸妈查了一次,他们现在装扩展前都会自己先“审一审”。

    第1步:看权限申请——“够用就好”原则

    安装扩展时,仔细看“权限请求”弹窗。记住一个原则:功能和权限要匹配。比如“天气预报”扩展要“读取所有网站数据”,“截图工具”要“访问相机”,这就明显不对劲。我 了一个“危险权限清单”,看到这些权限多留个心眼:

  • “读取/修改所有网站数据”:除非是广告拦截、密码管理这类必须的工具,否则尽量别装
  • “访问浏览历史”:除了浏览器自带的历史记录工具,其他扩展要这个权限很可疑
  • “与第三方网站通信”:问清楚它要和哪些网站通信,陌生域名直接拒绝
  • “后台运行”:很多恶意扩展靠这个偷偷在你关闭浏览器后继续活动
  • 第2步:查开发者信息——“3看”辨真伪

    别光看扩展名字好听,开发者信息更重要。我之前差点装了一个叫“AI写作助手”的扩展,后来发现开发者名字是一串乱码,官网点进去是404——这明显有问题。正确的做法是“3看”:

  • 看开发者名称:正规公司会用公司名,个人开发者会有真实姓名或常用ID,乱码或“匿名”直接pass
  • 看用户评价:重点看“最近评价”,如果很多人说“广告多”“账号异常”,赶紧跑
  • 看更新记录:长期不更新(超过1年)的扩展可能有安全漏洞,频繁更新但不说明更新内容的也要小心
  • 你可以在扩展商店(比如Chrome商店)的“开发者”页面,找到开发者网站链接,进去看看是否正规——正规公司的扩展,官网都会有详细的隐私政策和联系方式。

    第3步:“安全模式”排查法——快速定位问题扩展

    如果浏览器已经出现异常(广告多、卡顿、弹窗),最快的排查方法是用“浏览器安全模式”。安全模式下所有扩展都会被禁用,你可以一个个启用扩展,看哪个启用后问题复现——这是我帮朋友排查时最常用的方法,简单有效。

    以Chrome为例,步骤是:

  • 关闭所有浏览器窗口
  • 右键点击Chrome图标,选择“属性”
  • 在“目标”栏的末尾加上 safe-mode(注意前面有空格)
  • 打开浏览器,此时所有扩展都被禁用,然后依次进入“扩展管理”启用扩展,观察问题是否出现
  • 找到有问题的扩展后,别急着删除,先在“扩展详情”页点击“报告滥用”,帮助平台清理恶意扩展,也算为安全做贡献啦。

    最后想说,扩展程序注入虽然隐蔽,但也不是没办法防。后端开发者做好请求验证和日志监控,普通用户学会权限审查和安全模式排查,双管齐下,就能让恶意扩展无处遁形。如果你按这些方法试了,不管是发现了可疑扩展,还是后端防护有效果,都欢迎回来告诉我——安全这事儿,越多人关注,我们的网络环境就越安全。


    我之前带团队做日志分析时,发现很多后端同学盯着日志看半天,却不知道哪些字段能帮他们揪出扩展注入的马脚——其实关键就藏在几个“不起眼”的地方。比如User-Agent这个字段,正常用户的请求里通常是浏览器型号,像“Chrome/118.0.0.0”或者“Firefox/119.0”,但恶意扩展注入的请求,往往会在后面加一串奇怪的尾巴,我去年帮一个电商平台排查问题时,他们的商品接口老是返回价格错乱,最后在日志里发现User-Agent里多了个“PriceHelperExtension/2.0”,顺着一查才知道是恶意扩展在改请求参数,把原价299的商品改成了99,要不是盯着这个字段,估计还得查上好几天。

    再说说Referer头,你想啊,用户在你自己的网站上操作,Referer本该是你自己的域名,比如“https://yourdomain.com/product/123”,但要是突然出现个“https://suspicious-domain.com/extension-hook”,那十有八九是扩展在搞鬼,它可能在偷偷劫持你的API请求,把数据往自己的服务器传。还有Cookie和Token,正常情况下一个用户的Token不会几分钟就变一次,要是日志里显示同一个账号的Token在10分钟内换了5次,而且IP地址还跨省跳,那得警惕是不是本地存储被扩展篡改了,我之前遇到过一个案例,管理员的Token被扩展偷走,凌晨3点用他的账号发了几十条请求,要不是Cookie变化太频繁被日志抓包,数据早就泄露了。

    光看日志不够,得用工具自动化监控,我推荐你试试ELK或者Prometheus,这俩工具能帮你把日志里的关键信息拎出来,还能设置告警阈值。比如请求频率,普通用户逛网站,1分钟撑死发个10次请求,要是某个用户突然1分钟内发了40次“获取订单列表”的请求,十有八九是扩展在批量爬数据,这时候告警就该响了;还有参数组合,普通用户的请求里哪来的“isAdmin: true”这种字段?要是日志里突然冒出来,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拦截再说。你按这个方法搭好监控,下次扩展注入的异常请求一出现,你手机就能收到通知,不用整天盯着屏幕,效率能提一大截。


    什么是扩展程序注入?

    扩展程序注入指恶意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浏览器扩展,通过申请过度权限(如读取所有网站数据、修改请求参数等),在用户浏览网页时偷偷篡改请求、窃取数据或执行未授权操作的行为。常见表现包括浏览器频繁弹窗广告、账号异常登录、网页数据错乱(如价格显示错误)等,严重时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或设备被远程控制。

    如何快速判断自己安装的扩展是否安全?

    可通过“3步自查法”判断:①看权限申请:功能与权限需匹配(如“天气查询”扩展申请“读取所有网站数据”即异常);②查开发者信息:优先选择公司名称明确、用户评价良好、更新记录规范的扩展,避免开发者名称为乱码或官网无法访问的;③观察使用表现:安装后若浏览器卡顿、出现非预期弹窗或网页数据异常,立即禁用并卸载该扩展。

    后端开发者如何通过日志发现扩展程序注入的异常?

    重点监控日志中的5类关键字段:①User-Agent:是否包含“Extension”“Helper”等可疑关键词;②Referer:是否为非预期域名或包含奇怪路径;③Cookie/Token:短时间内是否频繁变化或与IP不匹配;④请求频率:同一用户1分钟内是否超过30次相同请求;⑤参数组合:普通用户是否出现管理员权限参数。通过ELK、Prometheus等工具设置告警阈值,可快速定位异常请求。

    普通用户遇到浏览器频繁弹窗、数据异常,可能是扩展注入吗?该怎么办?

    有可能。 立即按“安全模式排查法”操作:①关闭所有浏览器窗口,右键点击浏览器图标,在“属性”的“目标”栏末尾添加“ safe-mode”(注意空格),打开安全模式(此时所有扩展禁用);②进入浏览器“扩展管理”,逐个启用扩展并观察问题是否复现,定位到异常扩展后立即卸载,并在扩展商店“报告滥用”;③若涉及账号异常,及时修改密码并开启二次验证。

    扩展程序申请的权限越多,功能越强大吗?

    不是。正规扩展遵循“权限最小化”原则,功能与权限严格匹配(如“截图工具”仅需“屏幕捕获”权限)。过度申请权限(如“翻译扩展”要求“访问浏览历史”“修改所有网站数据”)反而可能是安全隐患,这类扩展可能通过多余权限窃取数据或实施注入攻击。安装时务必仔细核对权限列表,拒绝“权限与功能不符”的扩展。

    0
    显示验证码
    没有账号?注册  忘记密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