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先别急着加服务器!从代码里抠性能的3个实用技巧
很多人一看到接口慢,第一反应就是“加服务器”“扩容”,但我要告诉你:80%的性能问题,都能从代码里找到优化空间。我之前在一家生鲜电商做技术支持,他们的商品详情接口响应时间长期在800ms左右,老板说要加两台服务器,我花了两天排查代码,没加一分钱硬件,最后把时间压到了150ms。下面这3个技巧,都是我从实战里 的,你可以挨个对照着检查自己的项目。
SQL优化:别让数据库成“拖油瓶”
你写SQL的时候,是不是经常图方便直接用SELECT
?或者写完SQL就直接上线,没看过执行计划?我敢说,至少一半的接口慢问题,根源都在SQL上。我之前接手一个商品列表接口,发现开发直接用了SELECT FROM products WHERE category_id=?
,结果表里面有20多个字段,包括大文本的商品描述,每次查询都要传输几百KB数据,后来改成只查需要的id、name、price
三个字段,响应时间直接少了40%。这还不算完,我用EXPLAIN
命令一看,category_id
字段居然没加索引!加上索引后,查询时间从300ms降到了20ms——你看,就改了两行代码,效果比加服务器还明显。
那怎么判断自己的SQL有没有问题?教你个简单办法:用数据库客户端的“执行计划”功能(MySQL用EXPLAIN
,PostgreSQL用EXPLAIN ANALYZE
),重点看这两个指标:
ALL
(全表扫描),说明没用到索引,得赶紧加;如果是ref
或range
,说明索引在用,问题不大。 还有个“N+1查询”坑,你肯定遇到过:比如查订单列表时,先查10条订单(1次查询),然后循环每条订单查用户信息(10次查询),一共11次查询。我之前帮教育平台改课时接口,就遇到过这种情况,原本接口要查50条课时记录,结果连带查了50次老师信息,数据库连接池直接被占满。后来用LEFT JOIN
把两个表关联查询,一次性查出所有数据,查询次数从51次降到1次,响应时间立减60%。
缓存不是银弹,但不用肯定亏
说到缓存,你可能会说“我用Redis了啊!”但用了不代表用对了。我见过最夸张的案例:有个团队给用户余额接口加了缓存,结果缓存 key 设成了固定的user_balance
,导致所有用户看到的都是同一个人的余额——这还不如不加!正确的缓存使用,至少要注意3点:
第一,缓存key要唯一且好维护
。最简单的规则是“表名:主键:字段”,比如用户信息缓存user:1001:info
,商品库存product:5002:stock
,这样既不会冲突,以后排查问题也能一眼看懂。 第二,过期时间别乱设。我之前做秒杀系统,把商品库存缓存设了24小时过期,结果秒杀结束后库存没清,用户还能下单。正确的做法是:高频变动的数据(比如库存)过期时间设短一点(5-10分钟),低频变动的数据(比如用户等级)可以设长一点(1-7天)。 最好加个“随机过期时间”,比如设置30分钟 + 随机0-5分钟
,避免缓存同时过期导致“缓存雪崩”(大量请求突然打到数据库)。 第三,缓存和数据库要同步。你改了数据库数据,缓存没更新,用户看到的就是旧数据。我现在的做法是:更新数据时,先更数据库,再删缓存(不是更新缓存),比如“用户改了昵称,先执行UPDATE user SET name=? WHERE id=?
,再DEL user:1001:info
”。为什么不直接更新缓存?因为如果同时有两个更新请求,可能会导致缓存和数据库数据不一致。这个方法是我从Redis官方博客学的(Redis官方缓存更新策略 {rel=”nofollow”}),亲测比“更新缓存”稳定得多。
异步处理:把“串行”变成“并行”
你有没有写过这样的接口:用户下单后,既要扣库存、生成订单,又要发短信通知、记录日志、更新统计数据,所有操作串在一起执行。我之前帮外卖平台看支付接口,就发现他们把“创建订单”“调用支付网关”“发送push通知”“添加用户积分”4个步骤串行执行,整个流程下来要1.2秒。其实这里面,“发送通知”和“添加积分”完全可以不用等支付完成就执行,改成异步后,主流程时间直接压缩到400ms。
怎么判断哪些操作可以异步?记住一个原则:用户不需要立即知道结果的操作,都可以丢到异步队列。比如:
实现异步也很简单,Java项目可以用Spring的@Async
注解,Python用Celery,甚至简单点用Redis的List做个消息队列(LPUSH
发消息,BRPOP
消费)。我之前给一个小项目做优化,就用Redis队列处理订单通知,每天10万单,服务器CPU占用直接降了30%,再也没出现过高峰期卡顿。
服务器和数据库:看不见的性能瓶颈怎么破?
如果代码优化完,接口还是慢,那就要看看服务器和数据库这些“基础设施”了。我见过一个极端案例:有个团队的接口响应慢,查了半天代码没问题,最后发现服务器内存只剩512MB可用,Redis和MySQL抢内存,频繁发生Swap(内存数据写到硬盘),速度能不慢吗?下面这几个方向,是我帮20多个项目排查后 的“高频瓶颈点”,你可以照着检查。
数据库:索引和连接池的“隐藏关卡”
你可能觉得“我加了索引啊”,但索引也分好坏。比如有个用户搜索接口,用WHERE name LIKE '%手机%'
查询商品,结果加了索引也没用——因为%
开头的模糊查询,索引根本用不上!后来改成WHERE name LIKE '手机%'
(前缀匹配),或者用Elasticsearch做全文检索,响应时间从2秒降到200ms。这就是为什么我说“加索引不是随便加个字段就行”,得根据查询场景设计。
数据库连接池配置也容易被忽略。你想想:如果连接池最大连接数设成10,结果同时来了20个请求,后面10个就得排队等着,能不慢吗?但也不是越大越好,连接数太多会导致数据库线程切换频繁,反而变慢。我一般会根据服务器CPU核心数来设置,比如4核CPU的数据库,连接池最大连接数设成(CPU核心数 * 2) + 有效磁盘数
,这是MySQL官方文档推荐的公式(MySQL连接池配置 {rel=”nofollow”}),我在多个项目里试过,比随便设个50、100要稳定得多。
服务器:别让配置“拖后腿”
服务器配置里,最容易被忽略的是“JVM参数”(如果你用Java)。我之前接手一个Spring Boot项目,发现默认JVM参数没改,堆内存只给了512MB,结果频繁发生GC(垃圾回收),每次GC都要暂停几百毫秒,接口自然卡顿。后来把堆内存调到2GB(服务器总内存4GB),GC频率从每分钟3次降到每10分钟1次,接口响应时间波动小了很多。
还有个“操作系统文件句柄数”的坑。你知道吗?Linux默认每个进程能打开的文件句柄数(包括网络连接)只有1024,如果你用Nginx反向代理,或者Tomcat处理大量并发请求,很容易就“Too many open files”。我帮一个直播平台排查时,就遇到过主播开播接口突然502,查日志发现是文件句柄用完了,后来把/etc/security/limits.conf
里的nofile
参数调到65535,问题直接解决。
用监控数据说话:优化效果怎么验证?
优化完了怎么知道有没有效果?不能凭感觉,得用数据说话。我每次优化都会记录这3个指标,下面这个表格是我之前给一个订单接口做优化的前后对比,你可以参考这种方式:
优化项 | 优化前 | 优化后 | 提升幅度 |
---|---|---|---|
平均响应时间 | 520ms | 78ms | 85% |
QPS(每秒请求数) | 120 | 650 | 442% |
超时错误率 | 3.2% | 0.1% | 97% |
你可以用JMeter或Postman做压力测试,记录优化前后的这些数据,对比着看效果。如果优化后QPS提升了,但响应时间没怎么变,可能是并发瓶颈解决了,但单机性能还有空间;如果响应时间降了,但错误率升高,可能是缓存或异步处理逻辑有bug,得回头检查。
其实后端接口优化就像给自行车保养——链条(代码)上点油(优化SQL),轮胎(服务器)打足气(调配置),刹车(缓存)调好灵敏度,骑着自然就快了。你不用一下子把所有技巧都用上,可以先从SQL和缓存查起,这两个地方往往藏着最大的性能“金矿”。
如果你按这些方法试了,或者遇到了其他坑,欢迎回来告诉我效果!比如你是怎么定位到问题的,用了哪个技巧效果最明显,咱们一起交流进步~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:手动改完手机时间,当时看着挺对,结果过了半小时一看, 又跳回原来那个错误时间了?这其实不是手机“故意跟你作对”,十有八九是你以为关了的“自动同步网络时间”压根没彻底关掉。我之前帮我妈调老年机就碰见过,她嫌自动时间慢,手动改快了10分钟,结果下午发现又慢回去了——后来我才发现,她在设置里把“自动同步”按钮关了,但那手机得重启一下才算真正生效,关了按钮直接退出去,系统后台其实还在偷偷同步时间呢。不同品牌手机这地方可能有点不一样,比如华为手机得在“日期和时间”里把“自动设置”关掉后,再点一下“确认关闭”,有些小米手机甚至要在开发者选项里把“自动时区”也一起关了,不然光关时间同步,时区还在自动跳,照样白搭。
要是重启了也没用,时间还是“反弹”,那你就得看看是不是系统出小bug了。我之前用安卓12系统的时候,有次手动改完时间,没过多久就跳回去,后来在“应用管理”里翻到“时钟”这个系统应用,把它的数据和缓存清了一下——就跟咱们手机卡了清后台一样,清完再重新设置时间,居然就好了。这是因为时钟应用可能存了旧的同步记录,清掉数据等于让它“失忆”,重新开始听你的设置。对了,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:要是你手机装了第三方安全软件,比如某些管家类APP,或者手机root过,这些软件可能会偷偷获取“修改系统时间”的权限,你手动改完,它后台又给你同步回去了。你可以在手机权限设置里搜“时间”,看看哪些APP有这个权限,把不认识的、没必要的权限关掉,省得它们瞎捣乱。
手机日期时间不准的常见原因有哪些?
手机日期时间不准主要有4类原因:一是系统“自动同步网络时间”功能未开启或异常,导致无法获取标准时间;二是网络波动或信号弱,手机无法连接到时间服务器;三是时区设置错误,比如国内手机误设为“美国时区”,显示时间会差12-15小时;四是软件冲突或系统bug,部分应用可能篡改时间设置,或系统底层时间服务异常。
开启“自动同步网络时间”后还是不准,该怎么办?
如果开启自动同步后时间仍不准,可按3步排查:①检查网络,切换Wi-Fi或5G网络后重试,确保能正常访问时间服务器(如国内常用的ntp.aliyun.com);②手动关闭再重新开启“自动同步”,部分手机可能因设置缓存导致功能未实际生效;③关闭手机“省电模式”或“飞行模式”,这两种模式可能限制系统后台获取时间权限。若以上步骤无效,可尝试手动校准(需先关闭自动同步)。
手动校准时间后又自动变回去,是哪里出了问题?
手动校准后时间“反弹”,大概率是“自动同步网络时间”功能未彻底关闭。部分手机在“设置-日期和时间”中,关闭自动同步后需重启手机才能生效;也可能是系统bug,可尝试在“应用管理”中找到“时钟”应用,清除数据后重新设置。 少数第三方安全软件或ROOT后的手机,可能因权限管理异常强制同步时间,需检查相关应用的权限设置。
时区设置错误会导致时间不准吗?如何正确设置时区?
时区设置错误是“隐性”时间不准的常见原因,比如国内用户若设为“UTC-8”(美国太平洋时区),显示时间会比实际慢16小时。正确设置方法:在手机“日期和时间”设置中,找到“时区”选项,国内用户直接选择“GMT+8”或“中国标准时间”(部分手机显示为“北京”“上海”时区),避免选择带“夏令时”的时区(如“美国山区夏令时”),防止时间随季节自动偏移。
手机重启后时间恢复正常,需要担心吗?
偶尔重启后时间恢复正常,通常是临时系统故障导致,无需过度担心。可能是手机后台时间服务进程卡顿,重启后进程重新加载,恢复正常同步。但如果频繁出现“重启后正常,使用几小时又不准”的情况,需排查2点:一是检查电池是否老化,部分旧手机电池供电不稳可能影响主板时钟芯片;二是更新系统到最新版本,修复可能存在的时间服务bug,若问题持续, 备份数据后恢复出厂设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