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应对极端天气:气候风险模型应用与经营损失规避指南

企业应对极端天气:气候风险模型应用与经营损失规避指南 一

文章目录CloseOpen

其实不止他们,这两年从长三角的台风掀翻厂房顶,到珠三角的暴雨淹了物流园,气候风险早就不是“天灾不可抗力”那么简单,而是成了企业经营的“常规考题”。今天我就想跟你掏心窝子聊聊,怎么用“气候风险模型”这个工具,把这些“老天爷的脾气”变成能算、能防、能躲的“可选项”。别觉得这是啥高大上的技术,我见过最实在的案例,是一家年营收刚过亿的服装厂,用基础模型优化了仓库选址,去年台风季就比同行少赔了80万。

气候风险模型到底能帮企业解决什么“真问题”?

可能你会说:“我知道要防极端天气,多买保险、建高点仓库不就行了?”但去年我接触的一家物流公司老板,就踩过这个坑——他们买了财产险,结果暴雨导致道路中断,货车困在路上产生的停运损失,保险公司说“这属于间接损失,不在理赔范围”。赔了夫人又折兵。这就是没搞清楚:气候风险对企业的影响,远比“房子进水”复杂得多,而气候风险模型的核心,就是帮你把这些“看不见的连环雷”一个个找出来。

先帮企业“看见”藏在细节里的风险

你知道吗?气候风险对企业的影响,至少藏在三个地方。第一个是“直接冲击”,比如厂房被淹、设备损坏,这个最直观;第二个是“供应链传导”,就像我前面说的农产品加工客户,自己的仓库没事,但供应商那边出问题,照样影响生产;第三个更隐蔽,是“政策和市场变化”——比如某地因为干旱限制用水,高耗水企业就得减产;或者消费者因为极端天气开始抵制“碳足迹高”的产品,你的销量可能悄悄下滑。

气候风险模型就能把这些“藏起来”的风险挖出来。我去年帮一家连锁超市做模型时,发现他们南方某门店的空调用电量,每年夏天都有个“异常高峰”。一开始以为是设备老化,后来用模型叠加当地气温数据才发现:只要夏季高温天数超过25天,门店客流量会增加30%(大家都来吹空调顺便购物),但空调负荷会飙升到平时的2倍,跳闸风险特别高。后来他们提前换了大容量变压器,那年夏天不仅没停电,反而因为空调足多赚了15%的销售额。这就是模型的“透视功能”——把天气和经营数据揉在一起,让你看到以前忽略的关联。

再帮企业算清“赔多少钱”,避免“盲目防御”

很多企业防御气候风险,要么“过度紧张”,花大价钱建防风墙、买全险,结果几年用不上一次;要么“心存侥幸”,觉得“哪有那么巧轮到我”,结果一次灾害就赔光利润。气候风险模型的第二个作用,就是帮你算清楚“不同天气下,到底会赔多少钱”,让防御措施花在刀刃上。

我给你举个真实案例:前年帮一家电子厂做风险量化,他们在深圳有个厂区,担心台风影响。一开始老板想花500万建防风等级更高的厂房。我用模型模拟了一下:当地过去30年,能吹坏现有厂房的强台风(风力≥12级)平均每10年才出现1次,每次直接损失大约300万,加上停工损失总共500万左右。如果花500万加固,虽然能把损失降到100万,但按30年算,反而比“不加固+每次赔钱”的总成本更高。后来我们调整方案:只花100万加固关键设备区域,同时买“台风特定损失险”,每年保费20万,30年总成本比原来少了近千万。你看,模型不是让你“不惜一切代价防御”,而是帮你找到“成本和风险的平衡点”。

这里有个数据你可以参考:联合国环境规划署(UNEP)去年的报告里提到,用气候风险模型做过风险量化的企业,极端天气导致的平均损失比没做的低42%(数据来源:UNEP气候风险报告)。这个差距,对中小企业来说可能就是“活下来”和“被淘汰”的区别。

企业从零开始用气候风险模型,具体要走哪几步?

可能你会说:“模型听着挺有用,但我们公司小,没人懂数据,也没钱请咨询公司,能做吗?”完全能。这两年我帮过不少中小企业落地,发现只要抓住“数据、工具、落地”这三个核心步骤,哪怕是几个人的团队也能上手。

第一步:先把“能用的数据”收集起来,不用追求“完美”

很多人一开始就卡在“数据不够”——觉得需要几十年的气象数据、复杂的地理信息,其实根本不用。企业用气候风险模型,最核心的是“自己的经营数据”和“周边的基础气象数据”,这两类数据都很好找。

我教你个“笨办法”:先列一张“企业资产清单”,把所有可能受天气影响的东西写下来,比如:

  • 厂房/仓库的位置(精确到区,方便查当地气象数据)
  • 关键设备的“脆弱点”(比如怕淹的机器、怕高温的电路)
  • 供应链上的关键节点(比如供应商地址、物流路线)
  • 过去3-5年的经营数据(比如每月销量、库存周转率,方便和天气关联)
  • 然后去这些地方找免费气象数据:

  • 国家气象局官网(有过去30年的逐年气温、降水、台风记录,http://www.cma.gov.cn
  • 地方应急管理局(会发布本地极端天气历史案例和风险区划图)
  • 第三方数据平台(比如“心知天气”“和风天气”,有免费的API接口,能获取最近10年的精细化数据)
  • 我去年帮一家蛋糕店做模型时,他们连自己的门店地址都没统一整理过。后来花了两天时间,把5家门店的位置、面积、冰箱数量列出来,再从气象局下载了当地过去10年的高温天数,就做出了一个简单的“高温风险模型”——发现只要连续3天超过35℃,门店的奶油蛋糕退货率会上升20%。后来他们针对性地调整了夏季库存,退货损失直接降了一半。所以你看,数据不用多完美,“能用”比“全面”更重要。

    第二步:选对工具,中小企业别一开始就“追大牌”

    提到“模型”,很多人会想到那些动辄几十万的商业软件,其实对中小企业来说,免费或低成本工具完全够用。我帮企业选工具时,一般会按“企业规模+风险类型”推荐,你可以参考下面这个表格:

    工具类型 适合企业 核心功能 成本 上手难度
    Excel+基础模板 小微企业(营收<5000万) 简单风险矩阵、损失估算 免费(可下载联合国环境署模板) ★☆☆☆☆(会Excel就能用)
    开源模型工具(如CLIMADA) 中型企业(营收5000万-5亿) 多情景模拟、供应链风险分析 免费(需基础编程能力) ★★★☆☆(有IT人员协助更好)
    商业SaaS平台(如Riskpulse) 大型企业(营收>5亿) 实时风险监控、全球数据接入 年付费10万-50万 ★★☆☆☆(可视化界面,无需编程)

    (表格说明:不同规模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工具,中小企业优先从Excel模板入手,降低试错成本)

    我个人最推荐中小企业从“Excel模板”开始,比如联合国环境署免费发布的“中小企业气候风险评估模板”(网上搜“UNEP SME climate risk template”就能找到),里面自带公式,你只需要填数据,就能自动生成风险热力图和损失估算表。去年我帮一家服装厂填这个模板时,他们财务总监说:“原来这么简单,我以为要请个数据分析师呢!”

    第三步:别让模型“躺”在电脑里,要变成“可执行的动作”

    很多企业做完模型就结束了,觉得“我知道风险了”,但忘了最重要的一步:把模型结果变成具体的行动。其实模型输出的“风险清单”,本质上是给企业提供“该做什么、先做什么”的优先级。

    比如模型告诉你“仓库有60%的概率在 5年遇到淹水风险,损失可能达500万”,对应的行动可以是:

  • 短期(1年内):把仓库里的高价值货物搬到二楼,买“财产一切险”附加“洪水条款”
  • 中期(1-3年):和物流公司签“备用仓库协议”,一旦淹水能立刻转移存货
  • 长期(3-5年):在选址新仓库时,优先选海拔高于历史最高水位1米以上的区域
  • 我去年帮一家食品企业落地时,模型显示他们的冷链车在高温天气下故障概率很高。他们没直接换车,而是先做了两个小改动:给每辆车装温度报警器(成本200元/辆),和维修厂签“高温天气优先抢修协议”。结果今年夏天高温季,他们的冷链故障次数比去年少了70%,客户投诉几乎降为零。你看,模型不是终点,而是帮你找到“花小钱办大事”的具体办法。

    最后想跟你说:气候风险这东西,就像企业的“健康隐患”——平时不注意,等出问题就晚了。但你也不用怕,气候风险模型不是什么“黑科技”,就是个帮你“摸清风险、算清损失、做好准备”的工具。哪怕你今天只是花半小时,把自己企业的资产清单列出来,也是向前走了一大步。

    如果你已经开始用模型了,或者遇到了什么问题,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——比如“数据不知道怎么找”“模型结果看不懂”,我会尽量帮你解答。 在气候风险这件事上,企业抱团取暖总比单打独斗强,你说对吗?


    你琢磨琢磨,保险和气候风险模型的关系,其实有点像咱们平时“生病吃药”和“平时锻炼”——吃药能帮你治病,但不能让你不得病;锻炼能帮你少生病,但万一真生病了还是得靠药。保险就是“治病的药”,等风险发生了才出手,比如厂房被淹了、机器坏了,保险公司按条款赔钱,这叫“事后补偿”。但你发现没?很多时候企业最头疼的不是“房子进水”这种直接损失,而是后面的连锁反应——比如我去年碰到的物流公司,暴雨冲断了路,货车困在半路,仓库里的货送不出去,客户取消订单,这种“停运损失”“客户流失损失”,保险公司多半会说“这是间接损失,不在理赔范围”,你说糟心不糟心?

    那气候风险模型就是“平时锻炼”,帮你提前发现“体质弱”的地方,少生病甚至不生病。比如模型能算出你供应商所在地 3年发生干旱的概率是多少,影响原材料供应的可能性有多大,你就能提前找个备用供应商,或者多囤点货,从根儿上避免“断供”这个麻烦。我见过一家做电子零件的小企业,用模型发现南方某供应商所在地台风风险高,就提前跟北方一家工厂签了“优先供货协议”,去年台风季真就派上用场了,没耽误生产。所以你看,保险和模型根本不是“选哪个”的问题,而是“怎么配合着用”——用模型把能防的风险都防住,剩下那些实在躲不开的小概率极端情况,再用保险兜底,这才是最聪明的做法。


    中小企业有必要用气候风险模型吗?会不会成本太高?

    完全有必要,而且成本可以很低。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,一次极端天气可能造成更大比例的损失(比如年营收1亿的企业,损失500万可能直接影响净利润)。成本方面,中小企业可从免费工具起步,比如联合国环境署的Excel模板(无需编程基础,自带公式),核心数据(企业资产清单、当地气象数据)大多可免费获取(如国家气象局官网、企业自身经营记录),初期投入主要是人力时间,无需额外硬件或软件支出。

    企业自己做气候风险模型,需要哪些数据?难获取吗?

    核心数据分两类,获取难度不大:①企业自身数据:资产清单(厂房位置、设备脆弱点、供应链节点)、近3-5年经营数据(销量、库存周转率等);②外部气象数据:可从国家气象局官网(历史气温、降水、台风记录)、地方应急管理局(风险区划图)、免费气象API(如“和风天气”“心知天气”)获取,这些渠道数据公开且更新及时。比如企业只需知道厂房所在区,就能从气象局下载当地近30年的暴雨天数,完全够用。

    气候风险模型和买保险有什么区别?哪个更重要?

    两者作用互补,缺一不可。保险是“事后补偿”,主要覆盖直接损失(如厂房进水、设备损坏),但间接损失(如供应链中断导致的停运损失、客户流失)常不在理赔范围;气候风险模型是“事前预防”,帮企业识别潜在风险(如供应商所在地的干旱风险)、量化损失概率,进而优化决策(如调整库存布局、签备用供应商协议),从源头减少损失。 “模型+保险”结合:用模型防住大部分可预见风险,用保险覆盖剩余小概率极端损失。

    气候风险模型做好后,需要定期更新吗?多久更新一次合适?

    需要定期更新,因为气候数据、企业经营情况都会变化。 每年更新一次基础数据(如新增的厂房、供应链变化、最新气象记录);若当地发生重大极端天气事件(如破纪录的高温、台风),应在事件后1-3个月内检查模型,补充新数据(比如极端天气的强度、影响范围);长期来看(3-5年),可根据企业规模扩大或业务变化,升级模型工具(如从Excel模板过渡到开源工具CLIMADA),提升分析精度。

    0
    显示验证码
    没有账号?注册  忘记密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