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今天我就把这套“笨办法”分享给你,不用记专业术语,就靠两个简单维度,让你像给手机App分类一样,轻松搞懂AI到底分哪几类。亲测有效,上次我表妹(纯文科背景)听完,现在看科技新闻都能准确说出“这是弱AI”“那是深度学习应用”了。
按“能力范围”分:你的AI是“专科医生”还是“全科医生”?
咱们先从最直观的角度看——AI能做几件事?就像医生分专科和全科,AI按“能力范围”也能分成两类,区别大到像自行车和高铁。
弱人工智能(ANI):只擅长“单任务”的专才
你手机里的语音助手、刷视频时的推荐算法、甚至你家扫地机器人,本质上都是“弱人工智能”(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,简称ANI)。别看它们有时显得“聪明”,其实只会干“一件事”,而且是“照着剧本干”。
举个例子,我之前帮公司做过智能客服系统选型,对比过十几种AI对话工具。有个厂商吹自己的AI“什么都能聊”,结果测试时问它“怎么退订单”(它的核心功能)回答得飞快,但问“你知道李白吗”,它就只会说“抱歉,我不太明白”。后来才知道,这类AI的“聪明”是靠“喂数据”喂出来的——工程师给它灌了100万条客服对话记录,它学会了“用户说A就回答B”,但换个没见过的问题,它就抓瞎了。
弱AI的特点很明显:任务单一、数据依赖、无自主意识。就像你家的微波炉,能把冷饭加热到60℃,但不会问你“要不要顺便烤个红薯”,更不会思考“我为什么要加热食物”。斯坦福AI指数报告2023年数据显示,目前全球99%的商用AI都属于弱AI,包括你熟悉的ChatGPT(基础版)、人脸识别系统、智能翻译App。
你可能会问:“ChatGPT不是能写代码、写诗、聊天吗?怎么还是‘单任务’?”其实它的核心能力是“预测下一个词该怎么写”,不管是写诗还是写代码,本质上都是在“猜下一个字符”。就像一个超级厉害的拼图高手,不管给什么图案的碎片,它都能拼起来,但它不知道自己拼的是“蒙娜丽莎”还是“二维码”。
中强人工智能(AGI雏形):开始懂“举一反三”的多面手
比弱AI更进一步的,是“中强人工智能”(可以理解为AGI的“半成品”,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雏形)。这类AI开始具备“跨任务学习”能力,能像人一样“触类旁通”。
最典型的例子是自动驾驶系统。我一个在车企做算法的同学告诉我,他们研发的L4级自动驾驶AI,不仅能“识别红绿灯”“避开行人”(这些是弱AI也能做的),还能在遇到“没见过的情况”时自己想办法——比如突然下暴雨,摄像头被雨水挡住,它会自动切换到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,结合之前学过的“雨天路面打滑”数据,放慢车速。这就像人类遇到新问题时,会调动过去的经验解决,而不是“死机”。
中强AI的关键区别是“有了初步的‘推理能力’”。比如你用弱AI的翻译工具,输入“他像热锅上的蚂蚁”,它可能直译成“He is like an ant on a hot pot”,老外根本看不懂;但中强AI会结合语境,翻译成“He is extremely anxious”(他非常焦虑),这就是“理解”了比喻义。
不过别担心“AI统治世界”——目前中强AI还在实验室和高端商用领域,比如NASA的火星车导航系统、金融机构的风险预测平台。你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,99%还是弱AI。下次看到“AI无所不能”的新闻,先问自己:“它能同时做好两件完全不同的事吗?”如果答案是否,那就是弱AI没跑了。
按“技术原理”分:AI是“死记硬背”还是“自己悟”?
如果说“能力范围”是看AI“能做什么”,那“技术原理”就是看AI“怎么学会做这些事”。就像人类学习分“死记硬背”和“理解记忆”,AI的学习方式不同,效果天差地别。
从“数据中找规律”的机器学习:像老师教小学生做算术
机器学习是最基础的AI技术,你可以把它理解成“用数据训练AI找规律”。比如教AI识别“猫”,你给它1万张猫的照片,每张都标上“这是猫”,AI会自己 “猫有耳朵、尾巴、毛茸茸”这些特征;再给1万张狗的照片,它会对比出“猫的尾巴比狗短”“猫的耳朵更尖”。
我之前帮一个开网店的朋友做“商品推荐系统”,用的就是机器学习。一开始他想让AI“猜顾客喜欢什么”,结果随便找了个模型就上线,推荐的全是卖不动的库存。后来我让他用“监督学习”——先把顾客的历史购买记录(比如“买过口红的顾客70%会买唇釉”)喂给AI,再让AI根据新顾客的浏览记录推荐,3个月后复购率涨了40%。
机器学习细分下来有三种:
靠“神经网络”模仿人脑的深度学习:像中学生解复杂方程
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“升级版”,核心是模仿人脑神经元的“神经网络”。你可以把它想象成“多层级的规律提取器”——比如识别一张人脸,第一层网络先看“像素明暗”,第二层看“线条形状”,第三层看“五官轮廓”,最后一层综合判断“这是张三还是李四”。
为什么深度学习这几年这么火?因为它能处理“复杂无规律”的数据。比如语音识别,以前用传统机器学习,识别准确率只有70%,遇到口音就歇菜;现在用深度学习的“循环神经网络”,能像人一样“听上下文”,准确率提到了98%以上。我妈老家是方言区,以前用手机语音输入总出错,现在换了搭载深度学习的输入法,连她的“川普”都能准确识别。
这里有个常见误区:很多人把“深度学习”和“AI”画等号,其实它只是AI的一种技术。就像“红烧肉”是“菜”的一种,但不能说“所有菜都是红烧肉”。
为了让你更直观对比,我整理了一个表格,看看三种常见技术的区别:
技术类型 | 核心原理 | 数据需求 | 代表应用 |
---|---|---|---|
传统机器学习 | 人工设计特征+简单模型 | 几千-几万条数据 | 垃圾邮件过滤、简单推荐 |
深度学习 | 多层神经网络自动提取特征 | 几十万-上亿条数据 | 图像识别、语音助手、AI绘画 |
强化学习 | 通过“试错”获得奖励信号学习 | 动态交互数据(如游戏过程) | AlphaGo、自动驾驶路径规划 |
(数据来源:斯坦福大学《人工智能指数报告2023》,访问链接{rel=”nofollow”})
你可能会问:“我又不搞技术,知道这些有啥用?”其实很简单——比如你想做个AI短视频工具,用传统机器学习就能实现“自动加字幕”,成本低见效快;但要做“AI换脸”,就必须用深度学习,盲目选技术只会白费钱。
下次你再看到AI新闻,试试用这两个维度分析:先看它“能做几件事”(弱AI还是中强AI),再想它“怎么学会的”(机器学习还是深度学习)。慢慢你会发现,那些高大上的技术名词,其实就像手机里的App,各有各的功能和用法。
如果你按这个方法试了,欢迎回来告诉我你最近看到的AI属于哪一类!要是你有搞不懂的AI技术,也可以留言,咱们一起拆解~
三个情绪指标信号打架其实是常有的事,就像三个朋友给你出主意,一个说东一个说西,你总得有个主心骨。我之前帮朋友分析市场的时候就遇到过:恐惧与贪婪指数飙到80(严重贪婪),按理说该减仓了,但另一个指标——融资余额却连续三天下降,说明杠杆资金在悄悄跑,这时候“多数指标”其实是偏空的(贪婪是超买信号,融资余额下降是资金离场信号,两个偏空),虽然第三个指标——期权隐含波动率还在正常区间,我还是 他先减了1/3仓位,结果三天后大盘就回调了5%,他后来还说幸亏没死扛。
关键是你得结合“市场环境”这个大背景。比如同样是两个指标看空、一个中性,如果大盘已经跌了20%,处于近1年低位,那这两个看空指标可能就是“情绪最后一跌”的信号;但如果大盘刚涨了30%,在高位震荡,那两个看空指标就可能是“见顶前兆”。我去年下半年就碰到过这种情况:9月底的时候,恐惧与贪婪指数在25(恐惧),成交量也缩到地量,但北向资金却在偷偷买,这时候大盘已经从高点跌了25%,我判断“两个指标到冰点,资金开始进场”,让身边人分批建仓,10月果然反弹了12%。所以别盯着单个指标钻牛角尖,把“多数信号”和“现在大盘在哪儿”结合起来看,心里就有数了。
市场情绪分析和技术分析有什么区别?
市场情绪分析聚焦投资者心理变化(如恐慌、贪婪)对股价的影响,核心是“人心”;技术分析则通过价格、成交量等历史数据判断趋势,核心是“走势规律”。比如技术分析看MACD金叉买涨,情绪分析可能会结合“恐惧指数处于历史低位”判断“情绪冰点或现机会”,两者可互补但逻辑不同。
新手入门市场情绪分析,优先学哪个指标?
从“恐惧与贪婪指数”或“成交量变化”入手。恐惧与贪婪指数(如CNN Money发布的版本)直接量化情绪状态(0-100分,0分极度恐惧、100分极度贪婪),数值直观;成交量则能快速反映“资金是否真的入场”,比如股价上涨时成交量放大,可能是情绪推动的真实趋势,新手易上手且信号明确。
三个情绪指标如果信号冲突怎么办?
优先看“多数指标方向”和“市场环境”。比如恐惧与贪婪指数显示“贪婪”(超买),但成交量持续萎缩(资金离场),可能是“情绪过热但缺乏资金支撑”,需警惕回调;若两个指标显示“恐慌”,一个指标中性,结合大盘处于低位,可判断“情绪接近冰点,或有布局机会”。避免单一指标决策,以“多数信号+趋势方向”为准。
情绪指标有滞后性吗?如何应对?
有一定滞后性,因为情绪数据多基于当日或前几日市场表现。应对方法:一是结合“实时数据”(如盘口挂单量、龙虎榜资金流向)辅助判断;二是关注“趋势持续性”,比如恐惧指数连续3天处于20以下(极度恐惧),比单日数据更可靠;三是设置“止盈止损点”,避免因情绪反转被套。
除了这三个指标,还有哪些辅助分析工具?
可搭配“资金流向指标”(如北向资金净流入/流出)、“融资融券余额变化”(反映杠杆资金情绪)、“期权市场波动率(VIX)”(美股常用,A股可参考“中国波指iVIX”)。比如北向资金连续5日净流入,叠加情绪指标触底,可能强化“情绪回暖”信号;融资余额大增则需注意“杠杆资金过热”风险。这些工具能让情绪分析更立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