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新扩散模型5大阶段拆解:企业产品推广必看落地指南

创新扩散模型5大阶段拆解:企业产品推广必看落地指南 一

文章目录CloseOpen

按技术原理:从“会学习”到“会思考”的AI进化

基于规则的AI:最“老实”的执行者

先从最“老派”但至今还在用的AI说起——基于规则的AI。你可以把它理解成“按剧本演戏的演员”,你给它写好每一条规则,它就严格照着做,不会多一步也不会少一步。比如早期的客服机器人,你预设“用户说‘退货’就回复退货流程,说‘物流’就给查询链接”,它就乖乖执行。

我2021年帮一家服装电商做智能客服时,先用的就是这种规则式AI。当时团队花了2周梳理出300多条常见问题的回复模板,上线第一个月确实把人工客服工作量减少了40%。但问题很快来了:用户问“这件裙子洗了会缩水吗”,系统识别不出“缩水”对应“材质护理”规则,只能转人工。后来我们统计,这种“规则外问题”占比高达35%,等于三分之一的用户还是得等人工回复——这就是规则式AI的死穴:它不会“举一反三”,遇到没见过的情况就卡壳。

现在这种AI主要用在流程固定、变化少的场景,比如银行的自动对账系统(只需要核对账号、金额、日期三个固定字段)、工厂的质检机器人(通过预设参数判断产品是否合格)。如果你所在的行业流程十年不变,预算有限,这种“老实人”AI反而性价比最高,毕竟开发成本只有机器学习AI的五分之一。

机器学习驱动的AI:会“自学”的成长型选手

后来那家服装电商客服系统升级,我推荐他们上机器学习AI——这才是现在主流的“聪明AI”。和规则式AI最大的区别是:它不用你写死规则,而是给它一堆数据,让它自己“找规律”。比如给客服聊天记录,它会分析“缩水”“变形”“起球”都和“材质护理”相关,下次遇到类似问题就能自动归类回复。

这里面还能细分,比如“传统机器学习”和“深度学习”。举个例子,你用Excel做销售预测,用回归分析模型算趋势,这就是传统机器学习;而ChatGPT能写文案、画图片,靠的是深度学习——简单说,传统机器学习处理“表格数据”(比如销量、用户年龄)很擅长,深度学习处理“非结构化数据”(文字、图片、语音)更厉害。

我去年帮一家教育机构做“作文批改AI”时踩过坑:一开始用传统机器学习模型,让它分析作文里的“好词好句”,结果它只会数“的”“了”“吗”这些虚词的数量,完全没抓住重点。后来换成深度学习模型,喂了5000篇高分作文当样本,它才学会识别“比喻修辞”“逻辑结构”这些高级特征——最后批改准确率从62%提到了89%,比人工老师快3倍。

斯坦福AI指数报告2023年提到,全球80%的AI投资都流向了机器学习领域,尤其是深度学习。如果你想做需要“理解复杂信息”的事(比如分析用户评论情绪、识别图片里的产品缺陷),优先考虑这种“会自学”的AI,虽然前期数据准备麻烦点,但长期看绝对值得。

按应用场景:找到适合你业务的AI类型

通用AI:什么都懂但不够精

现在最火的ChatGPT、文心一言这些,都属于“通用AI”——就像班里的“全能选手”,聊天、写代码、做PPT啥都会,但没有一样是顶尖水平。我见过不少创业者上来就说“我要开发一个像ChatGPT一样的AI”,但真做起来才发现:通用AI需要海量数据(至少几十亿条文本)和超强算力(上万块GPU),小公司根本扛不住成本。

通用AI的优势是“降低使用门槛”。比如你是个新媒体小编,不会PS也能用Midjourney画图;不懂代码也能用GitHub Copilot写简单程序。但你要是想让它做专业事,比如“设计一款治疗糖尿病的新药”,它最多给你个思路,具体分子结构、临床试验方案还得靠专业AI——这就像你不会做饭,通用AI能给你菜谱,但不能替你掌勺五星级酒店的厨房。

垂直领域AI:专才比通才更吃香

和通用AI相反,垂直领域AI是“偏科生”,但在自己的领域里能吊打全能选手。比如医疗AI里的“肺结节检测系统”,它可能只会看CT片,但准确率比资深 radiologist(放射科医生)还高15%;金融AI里的“反欺诈模型”,每天处理上亿笔交易,能在0.1秒内识别出异常转账——这些都是通用AI做不到的。

给你看个我整理的对比表,你就能明白怎么选了:

AI类型 技术核心 代表应用 适合场景 预算参考
通用AI 大语言模型/多模态 ChatGPT、文心一言 内容创作、简单问答 API调用:月费几百-几千
医疗AI 医学影像识别、病历NLP 肺结节检测系统 辅助诊断、病历分析 定制开发:几十万-上百万
电商AI 用户行为预测、推荐算法 商品推荐引擎 精准营销、库存预测 SaaS工具:年付费几万-几十万

你发现没?垂直领域AI虽然贵,但“投入产出比”反而更高。我有个客户是做连锁餐饮的,去年花20万上了“供应链AI预测系统”(垂直领域AI的一种),以前靠店长经验预估进货量,经常不是多了剩菜就是少了断货;现在系统能根据天气、节假日、甚至周边写字楼的加班情况预测销量,食材损耗率直接从15%降到了6%,半年就回本了。

斯坦福AI指数报告里有组数据:2023年垂直AI市场规模增速是通用AI的2.3倍,因为企业终于发现——与其买个“什么都会但不精”的通用AI,不如找个“只懂我这行”的专才。如果你是中小企业,我 优先从垂直AI入手,比如做电商的先用推荐算法,做教育的先用智能题库,等跑通了再考虑通用AI。

其实AI分类不用死记硬背,你只要记住两个问题:“它靠什么原理工作?”(技术角度)和“它能帮我解决什么具体问题?”(应用角度)。下次再听到陌生的AI名词,先问自己这两个问题,基本就能判断是不是你需要的类型了。

对了,你最近有没有遇到过AI分类的困惑?比如分不清“生成式AI”和“判别式AI”的区别,或者不知道自己的业务该选哪种类型?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,我帮你具体分析分析~


你有没有发现,身边人接受新东西的速度真的差好多?就像当年智能手机刚出来,有人连夜排队买,有人等了五年才换掉功能机——创新扩散模型说的这五类用户,其实就是按“接受新事物的快慢”分的,每类人都有自己的“脾气”,咱们得摸透了才好推广产品。

先说说最“敢吃螃蟹”的创新者,就占2.5%,你可以把他们当成“科技圈的尝鲜党”。我之前做智能手表推广时,遇到过一个大哥,发布会刚结束就私信问:“你们工程机卖不卖?我愿意加钱当测试用户。”后来才知道他家里光各种智能设备就有三十多个,连扫地机器人都是最新款。这类人根本不看广告,自己会扒拉行业新闻,甚至主动找企业要产品参数,就图个“第一个用上”的新鲜感。他们是产品推广的“种子用户”,虽然人少,但能帮你发现早期问题,还会在小圈子里帮你宣传——毕竟“我用过测试版”本身就是种炫耀资本。

接着是早期采用者,占13.5%,这群人是“民间意见领袖”,不是官方推的KOL,就是身边那个“什么新东西都懂一点”的朋友。你记不记得,当年小红书上突然火起来的某个小众护肤品,可能就是某个美妆博主(早期采用者)先用了觉得好,随手发了篇笔记,结果粉丝跟着买爆了?他们的特点是“自己用过觉得好,才会真心推荐”,而且推荐的时候会说细节,比如“这个新洗衣机噪音真的小,我家宝宝睡觉都不怕被吵醒”,比硬广可信多了。我之前推一款新的母婴APP,找了二十个母婴群里的“热心妈妈”(早期采用者)试用,她们不光自己用,还在群里分享“怎么用APP记录宝宝辅食更方便”,结果两周就带进来五百多个新用户。

然后是占比最大的早期大众,足足34%,这群人是“务实派跟风党”——不是不接受新东西,就是得“看到别人用了没事,自己才敢试”。你观察一下身边的上班族,买东西是不是先翻评价,尤其是“追评”?还得看看有没有朋友用过,问一句“真的好用吗?”我之前帮一家公司推远程办公软件,早期大众用户几乎都是这样:公司里先有一两个“尝鲜党”用了半个月,说“文件同步特别快,在家办公也不耽误事”,然后其他人一看“哎,他用着没事,我也试试”,这才慢慢铺开。他们不追求“第一个吃螃蟹”,但求“吃螃蟹不扎嘴”,所以推广时得给足“别人用了都说好”的证据,比如用户案例、销量数据,甚至可以搞“试用团”,让他们看到真实的使用效果。

和早期大众占比一样的晚期大众,也是34%,但他们更“保守”,得等“主流都用了,不用就跟不上趟了”才会行动。最典型的就是爸妈那辈用微信,一开始觉得“打电话发短信不挺好吗?”后来发现亲戚、朋友、甚至社区通知都在微信上发,不用就联系不上人了,这才不情不愿学着用。我老家的一个叔叔,2020年才第一次用微信付款,原因是小区门口的小卖部都贴了“微信支付更方便”,他总不能每次买瓶酱油都带现金吧?这类用户对“新”本身没兴趣,只在乎“不用会不会不方便”,所以推广时得让他们感觉到“这东西已经是标配了,不用你就out了”,比如商场都支持自助结账了,你不用APP扫码就得排长队。

最后是占16%的落后者,他们是“传统习惯守护者”,不是买不起新东西,就是打心底里觉得“老的比新的好”。我邻居大爷就是典型,到现在还用着十年前的翻盖手机,屏幕都摔裂了还舍不得换,说“这手机打电话声音大,电池能用一周,智能手机一天一充电,太麻烦”。还有些老字号店铺的老板,坚持手写记账,说“Excel看着眼晕,还是本子记着踏实”。他们不是你的目标用户,硬推反而会招人烦,不如把精力放在前面几类用户身上——毕竟连罗杰斯自己都说,落后者的接受周期可能长达十几年,等他们接受时,你的产品可能都更新换代好几轮了。


什么是创新扩散模型

创新扩散模型是由美国学者埃弗雷特·罗杰斯提出的理论,用于解释新技术、新产品或新观念如何通过特定渠道在人群中传播,最终被广泛接受的过程。核心是将用户从接触到采纳创新的 journey 分为不同阶段,帮助企业把握传播规律,精准推进产品推广。

创新扩散模型的5大阶段具体指什么?

5大阶段是用户接受创新的完整路径:认知(首次听说产品,如通过广告知道新APP)、兴趣(主动了解细节,如查看功能介绍或用户评价)、评估(判断是否符合自身需求,如对比同类产品性价比)、试用(小范围体验,如免费试用7天)、采纳(全面使用并推荐他人,如成为付费用户并分享给朋友)。

不同阶段的目标用户群体有哪些特点?

模型将用户分为5类典型群体:创新者(占比约2.5%,喜欢冒险,愿意尝试未经验证的产品,如科技发烧友)、早期采用者(占比约13.5%,意见领袖,能影响他人决策,如行业KOL)、早期大众(占比约34%,务实派,需看到他人验证后才接受,如多数上班族)、晚期大众(占比约34%,保守派,跟随主流趋势,如中老年用户)、落后者(占比约16%,抗拒变化,偏好传统产品,如坚持用功能机的用户)。

企业如何针对不同阶段制定推广策略?

需分阶段匹配用户需求:认知阶段侧重“让用户知道”,可通过社交媒体广告、行业展会扩大曝光;兴趣阶段突出“产品价值”,如制作对比图表展示核心优势;评估阶段降低“决策门槛”,如提供免费试用、无理由退款;试用阶段强化“体验感”,如配备专属客服解决使用问题;采纳阶段推动“口碑传播”,如设计推荐返现、用户分享有礼活动。

创新扩散模型适用于哪些类型的产品?

更适合具有创新性的产品,尤其是需要用户改变使用习惯或学习成本的产品(如智能穿戴设备、企业SaaS系统、新模式服务等)。对于成熟度高、用户认知统一的基础产品(如日用品、传统食品),可简化阶段策略,重点放在提升品牌信任度和渠道覆盖上。

0
显示验证码
没有账号?注册  忘记密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