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从需求到架构:前端视角的设计系统核心模块
很多人一上来就想“我要做个像Ant Design那样的组件库”,但 设计系统的核心不是“抄大厂”,而是“解决自己团队的问题”。就像前端开发写代码前要先梳理需求,搭设计系统第一步也得搞清楚:你的团队到底被什么问题卡住了?
先搞清楚:你的设计系统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?
去年帮一个教育团队搭设计系统时,他们一开始拿着Figma社区里的“大厂设计系统模板”就想照搬,结果做了两个月,组件库堆了50多个组件,实际项目里只用上10个,反而因为维护成本太高没人愿意用。后来我们一起花了3天梳理团队的真实痛点:
这才发现,他们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复杂组件,核心问题是“基础样式不统一”和“组件状态混乱”。明确问题后,我们只保留了“基础样式规范+20个核心组件”,反而落地效率提升了3倍。
所以你搭系统前,一定要拉着设计师、开发、产品一起填张“问题清单”:最近3个月里,团队因为设计不统一发生过多少次沟通?哪些组件/样式是重复出现的?开发最常问的3个设计问题是什么?把这些写下来,你的系统就有了“靶子”。
下面这个表格是我 的“盲目模仿”和“按需定制”的区别,你可以对照看看自己属于哪种情况:
对比维度 | 盲目模仿大厂 | 按需定制 |
---|---|---|
组件数量 | 50+(包含大量用不上的组件) | 15-30(只保留高频使用组件) |
维护成本 | 高(每月要更新所有组件) | 低(聚焦核心组件迭代) |
团队接受度 | 低(太复杂没人愿意学) | 高(简单实用,解决实际问题) |
表:两种设计系统搭建思路的对比(数据来自笔者2023年团队实操案例)
核心模块怎么搭?像搭乐高一样拼出系统架构
明确问题后,接下来就是搭“骨架”。你可以把设计系统想象成前端开发的“组件库+样式变量”,核心模块其实就3个,像搭乐高一样一层层拼起来:
第一层:基础样式(相当于前端的CSS变量)
这是最底层的“积木块”,就像前端用:root { primary-color: #165DFF; }
定义主题色,设计系统里也要先把“不能随便改”的基础规则定下来。比如:
第二层:组件库(相当于前端的UI组件)
这层是“能直接用的零件”,但别贪多,优先选团队用得最多的组件。我通常会让团队列个“组件使用频率表”,比如:
这里有个前端开发的小技巧:给组件加“变体”而不是“复制多个文件”。比如按钮组件,把“默认/hover/点击/禁用”状态做成Figma的“变体”,就像前端用Button.disabled = true
控制状态,设计师改状态时不用新建文件,开发看设计稿也能直接对应到代码逻辑。Figma官方博客里提到,70%的设计系统失败案例都是因为“组件状态混乱”,而用变体功能能让状态管理效率提升50%(参考链接: nofollow)。
第三层:使用规范(相当于前端的README文档)
光有组件还不够,得告诉大家“什么时候用什么组件”。比如按钮组件要写清楚:“Primary Button用于‘提交’‘确认’等主要操作,一个页面最多用1个;Secondary Button用于‘取消’‘返回’等次要操作,可搭配Primary Button使用”。之前有个团队组件库做得很漂亮,但没写规范,结果设计师在列表页用了5个Primary Button,页面乱得像“按钮开会”,开发也不知道哪个才是主要操作。
工具选型到落地:零基础也能上手的实操指南
选对工具能让搭建效率翻倍,但很多人总纠结“是不是要用最贵的工具”。其实对零基础来说,免费工具完全够用,关键是“工具能不能和团队现有流程结合”。
工具怎么选?避开“越贵越好”的坑
我见过不少团队花几万块买“专业设计系统工具”,结果因为设计师习惯用Figma,开发习惯用VS Code,最后工具落灰。其实小团队用“Figma+GitHub+语雀”这三件套就够了,成本几乎为零,还能无缝衔接设计和开发流程:
设计端:Figma(免费版够用)
新手一定要用好Figma的“组件”和“样式库”功能。组件功能帮你把按钮、输入框做成可复用的模块;样式库则能统一颜色、字体、间距,改一个地方,所有引用的样式自动更新。我之前教一个完全没接触过设计系统的设计师用Figma,她花2小时就把团队的按钮组件整理好了,开发小哥说:“终于不用猜‘这个按钮的圆角是8px还是12px’了。”
开发端:GitHub(存组件代码)+ Storybook(写组件文档)
如果团队有前端开发,强烈用Storybook搭个“组件预览文档”,就像给开发看的“设计系统说明书”。你可以把Figma里的组件截图贴进去,旁边写上“组件名称”“使用场景”“属性说明”,比如:
提交
协作端:语雀/飞书文档(写使用规范)
别把规范藏在Figma注释里,单独建个文档,写清楚“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组件”。比如“错误提示要用红色#FF4D4F+感叹号图标,放在输入框下方8px处”,配上截图和Figma链接,方便团队随时查。
3周落地计划:从文档到协作的全流程
最后给你一个“傻瓜式时间表”,按这个步骤走,零基础也能落地:
第1周:梳理需求+定基础样式
第2周:做高频组件+写文档
第3周:测试+培训
对了,落地后别当“甩手掌柜”,每月花1小时维护一下:看看有没有新组件需要加,旧组件有没有没人用的。我之前有个团队搭完系统就不管了,结果半年后组件库堆了30多个“僵尸组件”,又回到了“没人敢删,没人愿用”的尴尬局面。
如果你按这个方法搭完了,记得回来告诉我:你们团队的沟通时间是不是少了一半?开发拿到设计稿是不是不用反复确认细节了?期待你的反馈!
你知道小团队最容易踩的坑是啥不?就是“看起来人少,反而更容易乱”。之前我见过一个3人设计+2人开发的小团队,设计师A习惯用“#FF6B6B”做强调色,设计师B觉得“#FF8E8E”更柔和,结果同一个项目里,两个按钮摆在一起颜色差了一度,开发小哥拿到设计稿直接懵了:“这俩红色到底哪个是对的?”后来开会讨论,光确认这个颜色就花了20分钟,更别说按钮尺寸、卡片阴影这些细节了——小团队人少,反而没时间搞统一规范,结果每次接需求都得先“对齐设计语言”,真正干活的时间被压缩了一大半。
其实小团队搭设计系统,根本不用学大厂搞几十上百个组件,核心就是“解决自己的麻烦”。就像我去年帮那个4人团队搭系统,我们先花了半天列“最近一个月因为设计不统一踩的坑”:改个按钮圆角要手动改8个设计稿、开发问“这个弹窗的关闭按钮放左边还是右边”、产品吐槽“APP和网页的按钮长得不像一个妈生的”……列完发现,80%的问题都集中在“颜色不统一”“组件状态乱”“复用麻烦”这三点上。后来我们只做了三件事:定了5个基础色(主色、辅助色、3个功能色)、把按钮/输入框/卡片这3个高频组件做成可复用模板、写了个两页纸的“什么时候用什么组件”的小规范。结果呢?沟通时间直接少了一大半——以前开发接需求要先跟设计师确认半小时细节,现在打开组件库直接复制,改全局样式也不用改10个设计稿了,改一下样式库,所有引用的地方自动同步。你看,小团队的设计系统不用追求“高大上”,能让大家少吵架、多干活,就是最好的系统。
而且你千万别觉得“系统就得大而全”,小团队最忌讳贪多。我见过有团队一开始就想把表单、日历、树形控件全做了,结果组件库堆了30多个,实际项目里翻来覆去就用那5个,剩下的组件放着放着就过时了,维护起来比重新画还费劲。其实小团队高频复用的组件就那么几个:按钮(默认/禁用/加载状态)、输入框(带提示/错误状态)、卡片(列表/详情页两种样式)、弹窗(确认/提示两种),再加个提示语组件,基本能覆盖80%的场景。这些组件做好了,剩下的低频组件(比如富文本编辑器、日期选择器)直接用Figma社区的免费模板就行,等团队规模大了、项目多了,再慢慢补也不迟。毕竟设计系统是给团队用的,要是做出来没人愿意碰,再完美也白搭,你说对吧?
小团队(5人以下)有必要搭设计系统吗?
完全有必要,但千万别照搬大厂模板。小团队最容易踩“样式不统一”的坑——比如3个设计师用3种按钮颜色,开发每次接需求都要反复确认“这个阴影参数对不对”。我之前帮一个4人小团队搭系统,只做了“基础样式规范+15个高频组件”,结果沟通成本直接降了60%,改全局样式从“改10个设计稿”变成“改1个样式库”。小团队的设计系统核心是“轻量实用”,不用追求大而全,能解决“样式混乱”“组件复用难”这两个问题就够了。
零基础入门,先学Figma还是先学设计规范?
先“梳理团队痛点”,再用Figma落地,别一上来就钻工具。就像文章里说的,去年那个教育团队一开始沉迷学Figma的复杂功能,结果做了一堆用不上的组件。正确节奏应该是:先花2天和团队聊“最近因为设计不统一踩过哪些坑”(比如“按钮尺寸总记错”“颜色用混”),把这些坑列成清单;然后用Figma的“样式库”功能先定基础颜色、字体、间距(这三个功能Figma官网有免费教程,1小时就能学会);最后再做组件,这样工具学习才有明确目标,不会浪费时间。
设计系统的组件数量是不是越多越好?
绝对不是,组件多了反而没人用。文章里那个教育团队一开始堆了50多个组件,结果实际项目只用10个,维护起来累到设计师吐槽“还不如自己画”。正确做法是做“组件使用频率表”:统计3个月内项目里哪些组件反复出现——比如按钮、输入框、卡片这种“每周用5次以上”的高频组件,优先做;像日历、富文本这种“半年用1次”的低频组件,直接用第三方库(比如Figma社区的免费组件),别自己造轮子。小团队核心组件控制在20个以内,维护成本低,大家才愿意用。
团队成员不配合使用设计系统,总说“太麻烦”怎么办?
关键是“让他们先尝到甜头”,而不是强行推广。比如之前有个团队开发小哥抵触用设计系统,说“看设计稿还得对照规范文档,不如直接问设计师快”。后来我们先解决他最痛的“颜色不统一”问题:把常用的5种颜色做成Figma样式库,开发接需求时直接复制色值,不用再问设计师“这个蓝色到底是哪个”,两周后他主动说“这比以前省事多了”。 规范文档别写长篇大论,用“问题+解决方案+截图”的格式,比如“按钮尺寸记不住?→ 直接用组件库里的‘small/middle/large’变体,对应代码里的size参数”,简单直接,大家才愿意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