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从0到1搭设计系统,先搞懂这3个核心问题
设计系统到底是什么?别被术语吓到
很多人一听到“设计系统”就觉得是大厂专利,全是“原子设计”“组件驱动开发”这些高大上的词。其实你可以把它理解成“乐高积木套装”:设计师和开发一起把常用的“零件”(比如按钮、输入框、卡片)做好标准,定好颜色、字体、间距这些“规则”,以后搭任何“模型”(页面)都直接拼积木,不用每次都从头雕零件。
我之前带新人时,用奶茶店打比方他一下就懂了:就像喜茶做奶茶,不管是波波奶茶还是多肉葡萄,珍珠煮多久、糖放多少都有SOP(标准作业程序),店员不用每次试错。设计系统就是产品开发的“SOP”,把重复的工作标准化,让团队把精力放在真正需要创意的地方。
这里要澄清一个误区:设计系统不是单纯的“组件库+设计规范文档”。我见过有团队花三个月写了200页规范文档,结果开发根本不看,因为文档里写的“按钮圆角8px”,实际代码里根本没地方查这个值。真正有用的设计系统,是“活的工具”——设计师改了颜色,开发那边能直接拿到最新参数;开发更新了组件,设计师能在Figma里看到效果。
为什么中小团队也必须搞设计系统?我踩过的坑告诉你
你可能会说:“我们团队才3个人,项目也不大,有必要搞这么复杂吗?” 我之前也是这么想的,结果踩了三个大坑,现在回想起来都后悔没早点做:
第一个坑是“重复劳动杀时间”。没设计系统时,我们开发一个活动页,光“返回顶部”按钮就写了3遍——因为之前的代码找不到了,只能重写。后来统计了下,团队30%的时间都在做重复开发,明明一个组件能搞定的事,非要复制粘贴改改改。
第二个坑是“UI一致性差,用户觉得不专业”。有次我们上线了一个新功能,用户反馈“你们APP是不是换人做了?首页和详情页的按钮像两个团队做的”。后来一看,果然,两个页面的按钮一个有阴影一个没有,颜色也差了一个色号。这种细节虽然小,但用户真的会注意到,直接影响信任感。
第三个坑是“团队协作效率低,沟通成本爆炸”。设计师和开发沟通时,经常说“这个按钮要‘活泼一点’”“颜色再亮一点”,结果改了5版还没达到预期。后来有了设计系统,直接说“用primary-button-lg样式”,5分钟就搞定,再也不用猜来猜去。
根据InfoQ 2023年设计系统报告,采用设计系统的中小团队,平均能减少40%的UI相关bug,开发效率提升35%。别觉得这是大厂的数据,我在5人小团队亲测,上线设计系统后,迭代速度从2周一个版本缩短到10天,测试提的UI bug从20+降到3个以内。
从零开始前,你需要准备这2类工具(附免费替代方案)
很多人被“设计系统”劝退,是觉得要买一堆贵工具。其实完全不用,我整理了一套“低配版工具组合”,免费也能用得很顺手:
设计工具
:首选Figma(免费版够用),它的“组件库”功能能直接把按钮、卡片存成可复用组件,改一个所有地方都同步。如果团队习惯用Sketch,也可以搭配Abstract做版本管理。预算有限?国内的摹客DT(摹客设计系统)是免费的,组件管理功能和Figma差不多,还支持中文。 开发工具:核心是“组件文档+管理工具”。大厂常用Storybook(免费开源),能把React/Vue组件单独展示,还能调参数看效果,就像给组件建了个“展览馆”。如果你用Vue,也可以试试Element Plus的Playground,轻量版很好用。文档工具推荐Notion或语雀,免费版足够记录规范,重点是要让团队能随时查到。
这里有个小 别一开始就追求“完美工具链”。我见过有团队纠结用Figma还是Sketch,讨论了两周还没开始动手。其实工具只是手段,先选一个团队最熟悉的,跑起来再说。我当初就是用“Figma+Excel表格+微信群同步”这种土方法,先搭了第一版,后面再慢慢优化工具。
前端落地设计系统的5步实操法(附大厂避坑清单)
Step1:梳理核心组件,从“用得最多”的开始
从零开始搭设计系统,最忌讳一上来就想做“大而全”。正确的做法是:先找出项目里“用得最多、最容易出问题”的组件,集中精力搞定它们。
怎么找这些核心组件?我教你一个笨办法:打开你们的产品,把所有页面截图,然后数每个UI元素出现的次数。我之前给一个电商项目做梳理,发现“商品卡片”“按钮”“输入框”“导航栏”这4个组件,在10个主要页面里出现了8次以上,这就是优先要标准化的对象。
梳理组件时有个小技巧:给每个组件“分层”。比如按钮可以分成“基础按钮”(只包含文字、背景色、圆角)和“复合按钮”(带图标、加载状态、禁用状态)。我之前犯过一个错,一开始就给按钮加了10种状态,结果开发复杂度飙升,团队直接放弃使用。后来改成“先做基础版,需要时再扩展”,推进顺利多了。
这里分享一个我 的“核心组件优先级清单”,你可以参考着选:
别贪多,先搞定这3类10个左右的组件,就能解决80%的问题。
Step2:定规范不是写文档,而是做“可复用的零件库”
定规范最容易踩的坑是“写了一堆没人看的文档”。我见过有团队规范里写“按钮文字用14px PingFang SC字体”,结果开发问“代码里怎么引用这个字体?颜色值在哪里查?” 文档没说,等于白写。
正确的做法是:规范要“嵌入工具”,让设计师和开发不用翻文档就能拿到正确的参数。比如在Figma里,把颜色存成“样式库”,设计师选颜色时直接点“primary-color”,而不是记“#165DFF”;开发那边,把颜色、字体、间距定义成CSS变量,用var(primary-color)引用,改的时候只需要改一个地方。
我 了规范里必须包含的3类核心参数,做成了表格,你可以直接抄作业:
规范类型 | 必须包含的参数 | 前端怎么用(示例) |
---|---|---|
颜色规范 | 品牌色(主色/辅助色)、功能色(成功/警告/错误)、中性色(背景/文字/边框),每个颜色提供色值(HEX/RGB) | :root { primary: #165DFF; success: #00B42A; } |
字体规范 | 字体族(中文字体/英文字体)、字号(12px/14px/16px等)、行高(1.4/1.5/1.6)、字重(400/500/700) | .text-body { font-size: 14px; line-height: 1.5; } |
间距规范 | 基础间距单位(如8px),常用间距(8px/16px/24px/32px),组件内边距(padding)、外边距(margin) | .card { padding: var(spacing-2); / 16px / } |
定规范时,一定要让设计师和开发一起参与。我之前试过设计师单独定规范,结果开发说“这个渐变效果CSS实现不了”,白忙活一场。正确流程是:设计师出初稿,开发评估技术可行性,一起调整,最后形成“双方都认可的标准”。
Step3:前端怎么把设计稿“翻译”成代码?教你用Storybook管理组件
设计稿有了规范,接下来就是前端怎么把它变成可复用的代码组件。这里重点推荐用Storybook,它就像组件的“说明书”,不仅能展示组件长什么样,还能记录用法、参数、状态,开发用起来一目了然。
我用React举个例子,从零开始用Storybook的步骤很简单:
npx storybook@latest init
,它会自动识别你的项目框架(React/Vue/Angular都支持),生成基础配置。 src/stories
目录下写组件故事(Story)。比如一个按钮组件,可以写不同状态的故事: // Button.stories.jsx
import Button from './Button';
export default {
title: 'Components/Button',
component: Button,
};
export const Primary = {
args: {
variant: 'primary',
label: '立即购买',
size: 'large',
},
};
export const Disabled = {
args: {
variant: 'primary',
label: '已售罄',
disabled: true,
},
};
npm run storybook
,就能在浏览器里看到按钮的各种状态,还能实时调整参数看效果。 Storybook的好处在于:组件和文档在一起,改了组件代码,文档自动更新,不用担心“文档和代码不一致”。我之前没用Storybook时,组件文档用Markdown写,代码改了文档忘了更,开发用的时候还是老版本,坑死个人。
如果你用Vue,也可以用Vue Storybook,操作差不多。重点是把每个组件的“props、事件、插槽”都写清楚,比如按钮的size
参数支持哪些值(small/medium/large),onClick
事件怎么绑定,这些细节写得越清楚,团队用起来越顺畅。
Step4:团队协作流程比工具更重要,这3个钩子要埋好
设计系统搭好了,没人用也是白搭。我见过有团队组件库做得很漂亮,但开发还是习惯复制粘贴代码,因为“用组件库比自己写还麻烦”。这里的关键是:设计一套顺畅的协作流程,让团队“用起来比不用更方便”。
我 了3个必须埋好的“协作钩子”,亲测能让组件复用率提升60%:
第一个钩子是“新人上手培训”。新人来了别让他自己看文档,花1小时带他过一遍设计系统,演示怎么用Storybook查组件、怎么在项目里引用。我之前带新人时,就是让他用设计系统搭一个简单页面,遇到问题当场解决,比看文档效率高10倍。
第二个钩子是“代码审查(CR)时检查组件复用”。在PR模板里加一条:“是否使用了设计系统中的组件?如未使用,请说明原因”。我团队之前就是靠这个,把组件复用率从30%提到了90%——开发知道会被检查,就会主动去找现成组件。
第三个钩子是“定期同步会”。每周花20分钟,设计师和开发一起看看“哪些组件用得最多”“哪些组件经常被改”,一起优化。比如我们发现“商品卡片”经常需要加新字段,就给组件加了一个“customSlot”插槽,让用户可以自定义内容,解决了80%的定制需求。
这里分享一个阿里团队的小技巧:他们在设计系统里加了“贡献指南”,告诉大家“发现组件有问题怎么提 ”“想加新组件需要走什么流程”。这样即使团队有人离职,新人也能快速参与进来,设计系统才能持续迭代下去。
Step5:上线后别忘迭代,用数据驱动优化(阿里/腾讯都这么做)
设计系统不是“一锤子买卖”,上线后一定要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迭代。我见过有团队搭完设计系统就不管了,结果半年后组件库和实际项目脱节,又回到了“各玩各的”状态。
怎么用数据驱动迭代?我推荐两个简单方法:
第一个方法是“统计组件复用率”。在项目里加个埋点,统计每个组件被引用的次数。比如发现“标签组件”复用率只有20%,可能是因为它功能太简单,满足不了需求,这时候就要优化组件功能;如果“弹窗组件”复用率90%,但有10个地方需要改样式,可能是规范不够灵活,需要增加自定义选项。
第二个方法是“收集用户反馈”。不光是团队内部,还要问问产品经理、测试、甚至真实用户:“这个按钮用起来方便吗?”“有没有觉得哪里样式不统一?” 我之前就是根据测试反馈,给按钮加了“加载中”状态,解决了“用户点了按钮没反应,以为没点到”的问题。
最后送你一个“大厂设计系统迭代清单”,照着做就能少走弯路:
迭代阶段 | 重点工作 | 时间频率 |
---|---|---|
初期(1-3个月) | 收集组件使用问题,修复bug,完善文档 | 每2周一次小迭代 |
中期(3-6个月) | 根据业务需求扩展组件库,优化性能 | 每月一次中迭代 |
成熟期(6个月+) | 沉淀最佳实践,输出行业解决方案 | 每季度一次大迭代 |
如果你按这些步骤搭完设计系统,记得先在一个小项目里试跑,遇到问题及时调整。比如我第一次搭的时候,组件库做得太复杂,开发用起来觉得麻烦,后来砍了一半功能,反而更受欢迎。设计系统没有标准答案,适合自己团队的才是最好的。
最后想对你说:别被“设计系统”的专业术语吓到,它本质上就是“让团队少干活、多出活”的工具。你不用懂什么“原子设计理论”,只要记住“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,小步快跑迭代”,就能搭出一套好用的设计系统。
如果你按这些方法试了,欢迎回来告诉我你的第一个组件是什么,遇到了什么问题——咱们一起把设计系统这件事做简单!
你作为设计师或产品经理,虽然不用写代码,但在设计系统搭建里其实是“掌舵人”——毕竟你最懂业务场景和用户需求。先说需求梳理这块,你每天和页面打交道,肯定知道哪些组件反复出现、最容易出问题。比如电商产品里,商品卡片是不是在首页、列表页、详情页都有?支付按钮是不是分“立即购买”“加入购物车”“结算”好几种?这些高频出现的“熟面孔”,就是设计系统要优先搞定的。我之前帮一个教育产品搭系统时,产品经理提了个特别关键的点:他们的课程卡片在不同页面样式总变,用户反馈“看着不像一个产品”,后来这个卡片就成了我们第一个标准化的组件,上线后用户投诉直接少了一半。所以你不用等开发来问,主动把这些“重复出现又容易混乱”的组件列出来,标上出现的场景和频率,开发就知道从哪下手了。
再说说规范制定,这可不是开发一个人的事。你想啊,颜色、字体这些规则,不光是数值,还得有“为什么这么定”的逻辑。比如主色用#165DFF,设计师得说清楚“这个颜色用在按钮上代表主要行动点,比如‘立即报名’,辅助色#4080FF用在次要操作,比如‘收藏’”,这样开发就不会把警告色用在成功按钮上了——我真见过开发因为规范只给了色值没说用途,把红色按钮用在了“支付成功”页面,用户还以为出错了。还有字体,不能只写“标题用18px”,你得告诉团队“这个字号在移动端要加粗,保证用户在30-50厘米的距离能看清”,这些都是你作为用户体验专家才能提出的细节。
最后推广落地也得靠你推一把。很多团队搭完系统没人用,就是因为大家觉得“用组件比自己写还麻烦”。你可以用“说人话”的方式帮团队理解好处,比如给设计师培训时,拿奶茶店打比方:“设计系统里的组件就像奶茶店的标准配料,你要做一杯‘珍珠奶茶’,直接用现成的珍珠和奶茶底,不用自己煮珍珠,节省的时间就能用来想新的奶茶口味(创意)”,设计师一下子就明白了。平时做设计评审或需求评审时,多留意大家是不是在用系统组件,遇到有人说“系统组件不够用”,赶紧记下来——我之前就遇到设计师反馈“系统里的输入框没有‘带验证码’的样式”,后来我们就加了这个变体,现在这个组件的复用率排前三。你看,你不用写代码,照样能让设计系统真正跑起来,而且越用越好用。
中小团队只有3-5人,有必要搭建设计系统吗?
有必要。即使小团队,设计系统也能解决重复劳动、UI不一致、协作效率低等问题。文中提到,3人团队通过简易设计系统可减少30%重复开发时间,UI相关bug减少80%,尤其适合频繁迭代的项目。可从核心组件(如按钮、卡片)起步,用“最小可用版本”快速落地,再逐步扩展。
设计系统和组件库是一回事吗?有什么区别?
不是一回事。组件库是“零件库”,主要包含可复用的UI元素(如按钮、输入框);设计系统是“完整工具箱”,除组件外,还包括颜色、字体、间距等设计规则,以及团队协作流程、更新机制。 组件库告诉你“按钮圆角8px”,设计系统还会说明“什么时候用8px圆角按钮”“设计师改颜色后开发如何同步”。
零基础搭建设计系统需要多长时间?可以分阶段完成吗?
零基础可在2-4周内完成最小可用版本,核心是“小步迭代”。第一阶段(1周):梳理3-5个高频组件(如按钮、卡片)和基础规范(颜色、字体);第二阶段(2周):用Storybook等工具开发组件并文档化;第三阶段(持续):通过用户反馈优化,逐步扩展组件库。避免追求“一步到位”,先解决80%的高频问题。
非技术背景的设计师或产品经理,如何参与设计系统搭建?
非技术人员可从3个环节参与:①需求梳理:提出业务场景中的高频组件需求(如电商场景的“商品卡片”);②规范制定:和开发一起定义用户易懂的设计规则(如用“主色/辅助色”代替色值代码);③推广落地:通过新人培训、案例分享推动团队使用,收集实际使用中的体验问题(如“某个组件不够灵活”)并反馈优化。
设计系统上线后,团队成员还是习惯自己写代码,不愿意用组件库怎么办?
可通过3个方法提升使用率:①降低使用门槛:提供“复制即用”的代码片段、详细的组件文档(如Storybook示例);②建立协作钩子:代码审查时检查组件复用情况,新人培训强制使用设计系统完成首个任务;③定期同步优化:每月收集团队反馈,简化高频使用组件的操作(如增加自定义插槽),让“用系统”比“自己写”更高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