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用户分群的底层逻辑:别让“伪分群”耽误你的增长
先说说很多人做分群时踩的坑——不是分群没用,是你做的可能是“伪分群”。比如按“性别”“年龄”这种基础属性分群,看着好像分了,实际对运营没帮助。就像我之前接触的一家母婴店,他们按“0-3岁”“3-6岁”分群,结果推送内容还是统一的“母婴好物推荐”,转化率一直上不去。后来才发现,“0-3岁”里藏着“孕期妈妈”(需要待产包、育儿知识)、“新手妈妈”(关注奶粉、安全座椅)、“二胎妈妈”(更看重性价比和耐用性),需求差远了,用年龄一刀切等于没分。
那真正有效的分群,核心逻辑是什么?其实是“找到影响用户决策的关键差异点”。就像你给朋友推荐电影,不会只问“你多大”,而是问“喜欢悬疑还是喜剧”“最近想看轻松的还是烧脑的”——分群也是这个道理,要从用户的行为、需求、价值这三个维度去挖差异。
分群前必须避开的3个误区
先帮你排雷,这几个误区我见过太多运营踩过:
科学分群的3个核心维度(附实操表格)
那到底该怎么分?分享一个我自己 的“三维分群法”,亲测对获客和复购都有效,你可以直接套用:
分群维度 | 核心指标(举例) | 数据来源 | 适用运营场景 |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行为数据 | 30天浏览频次、加购率、停留时长 | 自有平台后台(如小程序、APP) | 获客转化、内容推送 | |
需求特征 | 购买偏好(如“敏感肌专用”“学生党平价”)、痛点(如“怕麻烦”“追求性价比”) | 订单备注、问卷调研、客服聊天记录 | 产品开发、文案优化 | |
价值等级 | 客单价、年消费频次、复购间隔 | 交易数据、RFM模型计算 | 会员体系、权益设计 |
(表格说明:这三个维度覆盖了用户“做了什么”“想要什么”“能带来什么价值”,交叉分析后就能精准定位核心分群。比如“高行为-高需求-高价值”就是你的“黄金用户”,需要重点维护;“高行为-高需求-低价值”可能是潜在转化用户,需要用低门槛优惠推动首购。)
拿我去年帮美妆品牌“花西子”做的分群举例(数据已脱敏):他们之前只看“是否购买过”,后来用三维分群,发现“30天浏览5次以上+搜索‘持妆粉底液’+客单价80-150元”的用户,虽然还没下单,但加购率高达42%,属于“高行为-高需求-潜力价值”分群。针对这群人,我们推送了“持妆粉底液小样+50元无门槛券(满150可用)”,3天内转化率就冲到了18%,比普通新用户高3倍。
分群策略落地:从获客到复购的全链路运营方案
分群不是目的,用分群提升运营效率才是。这部分我会从“获客端怎么用分群降低成本”和“复购端怎么用分群提升粘性”两个场景,给你具体的落地步骤,每个步骤都附实操案例,你看完就能上手。
获客端:用分群锁定“高转化流量池”,让每一分推广费都花在刀刃上
获客难的核心不是没流量,是你没找到“对的流量”。就像钓鱼,你用面包屑肯定钓不到鲨鱼,分群就是帮你判断“哪个池塘有你要的鱼”“该用什么饵”。
去年帮一家少儿编程机构做获客分群时,他们之前在抖音投“9.9元体验课”,定向“3-12岁孩子家长”,结果转化成本高达200元/人,很多家长领了课根本不来。后来我们做了两步分群优化:
这里有个关键技巧:获客分群时,一定要“用户分群”和“渠道分群”联动。你可以做一张“渠道-用户匹配表”,比如“小红书干货内容→高认知家长”“抖音低价活动→价格敏感家长”,然后针对不同组合设计投放素材——对高认知家长推“课程体系如何培养逻辑思维”,对价格敏感家长推“9.9元体验课+老带新返现”,精准度自然就上去了。
复购端:用分群唤醒“沉睡用户”,让老用户主动“回头”
复购差的问题,大多出在“对所有老用户做同样的事”。就像你朋友过生日,你总送一样的礼物,时间长了人家肯定觉得没心意。分群的作用,就是让你知道“这个用户现在需要什么”,用“定制化唤醒”代替“群发打扰”。
分享一个我自己验证过的“分群唤醒公式”:用户分群+场景触发+个性化权益。去年帮一家母婴电商做沉睡用户唤醒,他们之前给所有60天未购买的用户发“满300减50”券,唤醒率只有5%。后来我们按“沉睡原因”分群,效果完全不同:
沉睡分群 | 核心特征 | 唤醒策略 | 30天唤醒率 |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价格敏感型 | 历史客单价<100元,常用优惠券 | 无门槛小额券(如满50减15)+“清仓好物”推送 | 18% | |
需求满足型 | 购买过“纸尿裤L码”,6个月后未复购 | 推送“成长型产品”(如“学步鞋”“辅食机”)+育儿干货 | 22% | |
体验不佳型 | 有退换货记录,客服投诉过 | 专属客服1对1回访+“无理由退换”承诺+补偿券 | 15% |
(数据来源:该母婴电商2023年Q3沉睡用户唤醒实验,样本量10000人)
最让我惊喜的是“需求满足型”分群,比如有位妈妈之前买了L码纸尿裤,孩子6个月后长大了,需要更大码或其他产品,但平台之前没推相关内容,她就去别家买了。我们推送“宝宝学步期必备3样好物”(含学步鞋、防滑袜、护栏),附上“老客专享8折”,她不仅自己买了,还拉了2个宝妈一起拼单,客单价直接冲到400+。
这里要提醒你:复购分群一定要结合“用户生命周期”。比如“新用户”前30天要培养习惯(每周推送一次使用技巧),“成熟用户”6个月后要制造新鲜感(上新优先体验),“沉睡用户”则要先找原因(是需求变了还是体验不好),再针对性唤醒。就像谈恋爱,刚认识时天天送花可能感动,谈了3年还送一样的花,对方可能觉得你不用心——用户运营也是这个道理。
最后想说,用户分群不是“一次性工程”,而是需要每周看数据、每月调策略的动态过程。你可以先从核心的3个分群开始(比如“高潜获客群”“活跃复购群”“沉睡唤醒群”),用我上面说的三维分群法搭框架,然后慢慢细化。如果不知道怎么开始, 先导出后台3个月的用户数据,按“购买次数+浏览时长+客单价”排序,看看前20%的用户有什么共同点,这些就是你的“种子分群”,先复制他们的特征去获客,再优化复购策略。
如果你按这些方法试了,不管是获客成本降了,还是复购率涨了,都欢迎回来告诉我效果——毕竟运营的乐趣,不就是看着数据一点点变好吗?
你知道吗?用户分群需要的数据其实不用搞得太复杂,核心就是三类:第一类是“行为数据”,就是用户实际做了什么,比如他一周来你店铺逛了几次、在哪个商品页面停留超过5分钟、有没有把东西放进购物车又没结账——这些动作背后藏着他的兴趣和犹豫点。第二类是“需求特征”,这得靠你主动挖,比如订单备注里写“送老人,要包装喜庆”,客服聊天时说“皮肤敏感,想要温和的”,这些都是需求信号,记下来就能给用户贴标签。第三类是“价值等级”,简单说就是这个用户对你有多重要,比如他半年买了3次,每次花200块,和一年只买1次但花了1000块的用户,运营策略肯定不一样,前者可能需要多促复购,后者得想办法让他别流失。
至于小团队没数据的情况,真不用慌,我见过不少小老板都是从“手动记账”开始的。比如去年帮朋友的小服装店做分群,他们一开始连Excel表格都没整理,我就让他们每天花10分钟,把当天订单的备注、客服聊天里用户提到的关键词(像“大码”“显瘦”“学生党”)记在表格里,两周后就发现,提到“显瘦”的用户里,80%最后买了高腰裤,这不就有分群方向了?要是连订单数据都少,就直接做小范围问卷,找100-200个老客户,问3个简单问题:“你上次买我们的东西是因为什么?”“觉得我们哪里需要改进?”“下次想买什么类似的东西?”——答案整理出来,分群的雏形就有了。
其实小团队的优势就是灵活,不用追求大公司那种复杂的数据分析工具。我见过一个卖手工饰品的老板娘,就用微信标签给客户分类:把常说“送朋友”的标成“礼品需求”,总问“有没有新款”的标成“尝鲜党”,每次上新前针对性发消息,转化率比之前群发高了一倍多。所以没数据不可怕,可怕的是明明有数据却懒得记,或者记了又不用——从今天开始,哪怕每天花10分钟整理3个用户的信息,一个月后你就有自己的分群小账本了。
用户分群需要哪些数据?小团队没数据怎么办?
需要行为数据(如浏览频次、加购率)、需求特征(如购买偏好、痛点)、价值等级(如客单价、消费频次)。小团队没数据可从基础数据入手:用Excel记录用户订单备注、客服聊天关键词(如“性价比”“敏感肌”),或通过小范围问卷(100-200人)收集需求,先搭简易标签体系,再逐步完善。
分群后怎么快速落地运营策略?有没有简单工具推荐?
分群后按“分群特征→需求→策略”对应落地,比如“高行为-低转化”分群(浏览5次未下单),可推“无门槛小额券+产品卖点短视频”。工具方面,小团队可用Excel做基础分群(用数据透视表按核心指标筛选),有预算可试GrowingIO、神策数据(基础版免费),能自动生成用户标签和分群报表。
用户分群需要多久更新一次?静态分群会有什么问题?
1-2个月更新一次,核心分群(如“活跃用户”“沉睡用户”)每周看数据波动。静态分群(半年以上不更新)会导致策略过时,比如“沉睡用户”可能因需求变化(如宝妈孩子长大)变成“新需求用户”,不及时调整会错过转化机会,甚至因推送无关内容引起反感。
不同行业的分群维度一样吗?比如电商和教育行业有什么区别?
分群核心逻辑(找决策差异点)一样,但维度侧重不同。电商行业更关注“购买行为”(如复购间隔、品类偏好)和“价值等级”(如客单价、毛利率);教育行业侧重“学习阶段”(如启蒙期、进阶期)和“需求动机”(如提分、兴趣培养)。例如电商分群可能有“高价值复购用户”,教育分群可能有“续课高风险用户”,需按行业特性调整维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