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从“用户骂声”到“数据说话”:先搞懂性能差在哪儿
很多人优化性能总喜欢上来就“瞎改一通”,又是压缩代码又是删依赖,结果忙活半天用户还是觉得卡。其实啊,优化的第一步不是动手改,而是搞清楚“到底哪里慢”。我之前就犯过这错——看别人说“图片太大影响性能”,就把网站所有图片都压缩了一遍,结果加载速度只快了0.5秒,用户照样抱怨“点按钮没反应”。后来才发现,真正的问题是我写的JS代码里有个循环嵌套了5层,点击按钮时浏览器直接“卡住思考人生”。
用“工具放大镜”找到藏起来的问题
你可能会说“我哪知道用什么工具啊”?别担心,Chrome浏览器自带的DevTools就是最好用的“性能侦探”。我现在每次优化前,都会先打开它跑一遍——按F12调出控制台,点“Performance”选项卡,再点那个黑色的录制按钮,然后在网页上模拟用户操作(比如滑动、点击按钮),录完就能看到一张“性能火焰图”。你不用看懂所有细节,只要找那些标红的“长任务”(超过50毫秒的任务)和“长条形的加载资源”(比如某个JS文件加载了3秒),这些就是拖慢速度的“元凶”。
除了DevTools,Google的Lighthouse工具也很实用。在Chrome地址栏输入chrome://inspect
,找到“Lighthouse”,勾选“Performance”“Accessibility”“Best Practices”,点“Generate report”,它会给你的网站打个分(0-100分),还会列出具体问题,比如“未使用的JavaScript”“图片格式不是WebP”。我帮朋友优化时,第一次跑Lighthouse只得了43分,报告里红叉叉一大堆,后来跟着修复,最后跑到了91分,老板当时就说“这钱花得值”。
别忽略“用户真实的痛”:你的WiFi满格不代表用户也是
我发现很多前端同学优化时只在自己的电脑上测——连着公司1000M宽带,用着最新款Mac,测出来加载时间2秒就觉得“搞定了”。但真实用户可能在用地铁里的4G网络,或者用着5年前的安卓手机。我之前给一个教育类APP做H5页面优化,本地WiFi测试加载3秒,结果上线后收到一堆家长反馈“在老家农村根本打不开”。后来用Chrome的“Network Throttling”功能(在DevTools的Network选项卡里,把“Online”改成“Slow 3G”)模拟弱网环境,才发现页面在3G网络下加载要15秒,图片还没加载完就报错了。
所以啊,优化性能一定要记住:你觉得快没用,用户觉得快才有用。这里有个小技巧,你可以在网站后台埋点统计真实用户数据(比如用百度统计或Google Analytics),看看用户的平均加载时间、使用的设备和网络环境。我帮电商网站优化时,就发现他们40%的用户用的是安卓低端机,而且60%的访问来自2G/3G网络,这时候光优化PC端性能就是“捡了芝麻丢西瓜”。
5步实操优化法:我用这套方法把加载时间砍了70%
找到了问题在哪儿,接下来就是动手优化了。别被“性能优化”这四个字吓到,其实很多时候不用改复杂逻辑,做好基础优化就能看到明显效果。我把自己常用的方法 成了“5步优化清单”,你可以对着一条一条做,做完一条划掉一条,成就感满满。
第一步:给图片“减肥”——90%的加载慢都是图片惹的祸
你知道吗?Google Web.dev的 图片通常占网页总加载体积的50%以上(来源,nofollow)。我之前那个电商网站的首页,光Banner图就有3张1920×1080的JPG图,每张都2MB多,加起来快7MB,用户流量都被图片“吃”光了。后来用了三个小办法,图片体积直接砍了80%:
:别再所有图片都用JPG了!现在主流浏览器都支持WebP格式,同样清晰度下体积比JPG小30%-50%。我把首页Banner图转成WebP后,每张从2.2MB变成了680KB,肉眼几乎看不出区别。不过要注意,有些老安卓机(Android 4.4以下)不支持WebP,这时候可以用标签做降级:

这样新设备用WebP,老设备自动用JPG,两不误。
:用户打开网页时,根本看不到屏幕外的图片,何必一开始就加载?给图片加上loading="lazy"
属性,浏览器就会等用户滚动到图片附近时再加载。我给那个电商网站的商品列表图都加上懒加载后,首屏加载时间直接少了2秒。不过要注意,首屏图片别用懒加载,不然用户打开页面会看到一片空白。
:你给手机用户加载1920px宽的图片,不是浪费流量吗?用srcset
和sizes
属性让浏览器自己选合适的图片:
<img srcset="product-small.jpg 400w,
product-medium.jpg 800w,
product-large.jpg 1200w">
sizes="(max-width: 600px) 400px,
(max-width: 1000px) 800px,
1200px"
src="product-medium.jpg" alt="商品图">
这里的400w
表示图片宽度是400px,浏览器会根据当前屏幕宽度自动选最合适的图片。我帮朋友的官网做这个调整后,移动端图片加载体积减少了60%。
下面这个表格是我测试过的几种图片优化方法效果对比,你可以参考着选:
优化方法 | 体积减少比例 | 实现难度 | 兼容性 |
---|---|---|---|
WebP格式转换 | 30%-50% | 低(用在线工具即可) | 好(95%浏览器支持) |
懒加载(loading=”lazy”) | 首屏减少40%-60% | 极低(加个属性就行) | 较好(90%浏览器支持) |
srcset响应式图片 | 移动端减少50%-70% | 中(需要定义多尺寸图片) | 好(97%浏览器支持) |
表格数据来源:本人使用Lighthouse对10个商业网站测试结果,实际效果因图片原质量而异
第二步:让代码“变瘦”——别让用户下载你用不到的代码
图片优化完,接下来轮到代码了。我见过很多项目,明明只需要一个按钮组件,却把整个UI库(比如Element UI、Ant Design)都引进来,结果JS文件体积一下多了好几MB。我之前接手一个老项目时,发现vendor.js
居然有3.8MB,打开一看,里面居然还包含了一个用不到的PDF预览插件!后来用了“代码分割”和“按需加载”,把这个文件砍到了900KB,加载速度快了不少。
:现在主流UI库都支持按需加载,比如用Element Plus时,别直接import ElementPlus from 'element-plus'
,而是用babel-plugin-import插件,只引入你用到的组件:
// 不好的写法:加载整个库
import ElementPlus from 'element-plus'
import 'element-plus/dist/index.css'
// 好的写法:只加载用到的组件
import { ElButton, ElInput } from 'element-plus'
import 'element-plus/es/components/button/style/css'
import 'element-plus/es/components/input/style/css'
我帮朋友的后台系统做这个调整后,JS文件体积直接减少了2.1MB,他当时都惊呆了:“就改几行代码差别这么大?”
:单页应用(SPA)如果不做路由懒加载,用户打开首页就要下载所有页面的代码,不慢才怪!用Vue Router或React Router的懒加载功能,让用户访问哪个页面才加载哪个页面的代码:
// Vue Router示例
const Home = () => import('./views/Home.vue')
const About = () => import('./views/About.vue')
const routes = [
{ path: '/', component: Home },
{ path: '/about', component: About }
]
我之前做的一个博客网站,用了路由懒加载后,首页JS加载体积从2.8MB降到了800KB,首屏加载时间快了2秒多。
:项目迭代久了,总会留下一些没人用的代码,比如注释掉的函数、废弃的组件。你可以用Webpack的terser-webpack-plugin
或Rollup的@rollup/plugin-terser
插件自动删除未使用代码(Tree Shaking),不过要注意,只有用ES6模块化(import/export
)的代码才能被Tree Shaking识别,CommonJS(require
)不行哦。我之前就踩过这个坑,用require
引入的工具函数,Tree Shaking根本没生效,后来改成import
才解决。
第三步:让浏览器“记住”内容——缓存策略用得好,加载快到像本地
你有没有发现,第二次打开微信、淘宝这些APP时,加载速度比第一次快很多?这就是缓存的功劳。前端也一样,让浏览器“记住”已经加载过的资源,下次就不用重新下载了。我帮那个电商网站做优化时,就因为忽略了缓存,导致用户每次刷新页面都要重新下载所有图片和JS,后来用了“HTTP缓存”和“Service Worker”,重复访问的加载时间直接降到了1秒以内。
:这是最简单的缓存方式,通过设置HTTP响应头来实现。主要有两种:
Cache-Control: max-age=86400
,表示缓存1天(86400秒)。我一般 静态资源(图片、CSS、JS)用强缓存,设置较长的max-age
(比如31536000秒,也就是1年),但要在文件名里加哈希值(比如app.8a3b2.js
),这样文件内容变了,哈希值也会变,浏览器就会重新下载。而HTML文件用协商缓存,确保用户总能看到最新内容。
:如果你的网站需要在弱网或断网时也能访问(比如新闻资讯类、文档类网站),可以用Service Worker做离线缓存。我之前给一个在线文档工具做优化时,用Workbox(Google开发的Service Worker库)实现了离线访问,用户反馈“没网的时候居然还能看之前打开的文档,太方便了”。不过这个稍微复杂点,如果你是新手,可以先把HTTP缓存用好,效果已经很明显了。
第四步:别让浏览器“白忙活”——减少重排重绘,滑动如丝滑
加载速度快了,但用户滑动页面时还是卡?这可能是“重排重绘”在搞鬼。简单说,重排就是浏览器重新计算元素位置和大小(比如你用JS改变了元素的width
、height
),重绘就是重新给元素上色(比如改变color
、background
)。重排重绘太频繁,浏览器就会“忙不过来”,页面就会卡。我之前做一个数据可视化页面时,因为没注意这个问题,用户拖动滑块时图表卡得像PPT,后来用了几个小技巧,就变得丝滑了。
:比如要显示/隐藏元素,别用element.style.display = 'none'
,而是用element.classList.add('hidden')
,然后在CSS里定义.hidden { display: none; }
。我发现这样比直接操作style减少了30%的重排次数。
:频繁操作DOM会导致多次重排,比如循环修改10个元素的样式。这时候可以先把元素“离线”(比如放到documentFragment
里,或者设置display: none
),改完再放回去:
// 不好的写法:多次操作DOM
const list =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list')
for (let i = 0; i < 10; i++) {
const item = document.createElement('li')
item.textContent = Item ${i}
list.appendChild(item) // 每次appendChild都会触发重排
}
// 好的写法:批量操作
const fragment = document.createDocumentFragment()
for (let i = 0; i < 10; i++) {
const item = document.createElement('li')
item.textContent = Item ${i}
fragment.appendChild(item) // 先添加到fragment,不触发重排
}
list.appendChild(fragment) // 最后一次性添加,只触发1次重排
我用这个方法优化数据表格渲染时,帧率从30fps提到了55fps(越接近60fps越流畅)。
:如果某个元素会频繁动画(比如轮播图、下拉菜单),可以用will-change: transform
告诉浏览器“这个元素要动了,你提前准备一下”,浏览器会优化渲染方式。不过别滥用,每个页面最多用在3-5个元素上,不然反而会浪费资源。
第五步:别让第三方资源“拖后腿”——广告、统计代码也能优化
最后一步,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:第三方资源优化。你有没有发现,很多网站加载慢,其实是因为嵌了太多第三方广告、统计代码、字体文件?我之前那个电商网站,光百度统计、友盟、在线客服三个第三方JS就占了总加载时间的40%!后来用了几个小技巧,让这些第三方资源不再“抢戏”。
:给第三方脚本标签加上async
或defer
属性,让它们不阻塞页面渲染:
<!-async:下载完成后立即执行,顺序不确定 >
<!-
defer:下载完成后,等DOM解析完再按顺序执行 >
我一般 统计代码用defer
(需要按顺序执行),广告代码用async
(不影响主功能)。加了这两个属性后,那个电商网站的首屏渲染时间快了1.2秒。
:Google Fonts虽然好看,但加载慢的时候会导致“字体闪烁”(FOIT)。如果不是特别需要
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候:上午还精神满满地写方案,到了下午两三点,突然就像被抽走了魂儿——对着电脑屏幕发呆,键盘敲了删删了敲,连简单的表格都填不进去。这时候心里特慌:“我是不是变懒了?别人都在好好干活,就我没状态。”
其实啊,工作状态有起有伏真的太正常了,就像咱们每天的情绪会有波动一样。你想,身体跑久了会累,眼睛看屏幕时间长了会酸,大脑这台“超级计算机”也一样——它负责集中注意力、处理信息的那部分,就像手机电池,一直高强度运转,电量总会慢慢掉下去。尤其是碰到重复的任务,比如一遍遍核对数据,或者压力大的时候,比如 deadline 快到了,大脑为了“保护自己”,就会悄悄放慢转速,表现出来就是你觉得“没状态”:效率变低、容易走神,甚至有点烦躁。
真的不用因为这事儿焦虑,更别觉得是自己“不努力”。我之前问过做心理咨询的朋友,她说大脑的注意力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,成年人一次高度专注的时间通常也就45-90分钟,超过这个范围,效率自然会下降。就像你连续跑5公里后,不可能马上再冲刺100米,大脑也需要“喘口气”。接受这种“状态波动”反而更好——发现自己没状态时,别硬扛着刷手机“假装努力”,不如起来倒杯水、站着伸个懒腰,让大脑休息5分钟,回来可能就找回感觉了。
工作中突然没状态是正常的吗?
是的,工作状态有波动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。就像身体会疲劳一样,大脑在长时间专注后也需要调整,尤其是面对重复任务或压力时,短暂的效率下降、注意力分散都属于正常范围,不必过度焦虑。
如何区分“暂时低迷”和“长期 burnout”?
可以从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判断。暂时低迷通常持续几小时到1-2天,通过休息或调整方法能快速恢复,且不会影响对工作的整体热情;而长期 burnout 可能持续数周以上,伴随持续疲劳、对工作失去兴趣、甚至出现身体不适(如失眠、头痛),这时需要更系统的休息和可能的外部帮助。
每天早上如何快速进入工作状态,避免“磨洋工”?
可以试试“5分钟启动法”——每天到岗后,先选择1个最简单、耗时不超过5分钟的任务(比如整理桌面、回复1封简单邮件),强迫自己动手开始。完成后会产生“启动感”,大脑从“不想动”切换到“正在做”的状态,之后再处理复杂任务会更顺畅。
用了状态调整方法但还是没效果,可能哪里做错了?
可能是“方法没坚持”或“没找对原因”。比如只试了1天就放弃,或明明是“睡眠不足导致的低迷”,却只靠“时间管理方法”调整。 先通过记录(比如每天写3条“状态差的时刻+可能原因”)找到具体诱因,再针对性选1-2个方法坚持3-5天,观察效果。
工作任务太多,越想做越没状态,该先做什么?
先停下手头的事,用“3分钟清单法”梳理任务:拿一张纸,写下所有待办事项,然后只圈出“今天必须完成的1-2件最重要的事”,其他暂时划掉。大脑面对“无限任务”时会陷入“逃避模式”,而聚焦少数关键任务能重建掌控感,完成后状态会自然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