负载均衡配置不会做?超详细图文教程,零基础也能上手

负载均衡配置不会做?超详细图文教程,零基础也能上手 一

文章目录CloseOpen

先搞懂负载均衡的“脾气”:选对方案比埋头配置更重要

很多人一上来就搜“负载均衡怎么配”,但其实第一步应该是“选方案”。就像做菜得先选锅,用炒锅还是高压锅,得看你做什么菜。负载均衡也一样,不同方案适合不同场景,选错了要么效果差,要么白花钱。

先说说啥是负载均衡吧,用大白话讲就是“请求分配员”。你可以把用户请求想象成来餐厅吃饭的客人,服务器就是厨师。如果所有客人都找同一个厨师(单台服务器),他忙不过来就会让客人等很久(网站卡顿),甚至累到罢工(服务器宕机)。负载均衡就像餐厅经理,把客人分到不同厨师那里,让大家工作量差不多,客人不用等,厨师也不会太累。这就是为啥大网站都离不开它——既能提高访问速度,又能避免单点故障(一台服务器挂了,其他服务器还能顶上)。

那具体有哪些“锅”(方案)可以选呢?主要分三类,我去年帮朋友选型时整理过一个对比表,你可以照着选:

方案类型 代表产品 成本 配置难度 适合场景
硬件负载均衡 F5 BIG-IP、Array 高(几万到几十万) 难(需专业运维) 大型企业、金融核心系统
软件负载均衡 Nginx、LVS、HAProxy 低(免费开源) 中(改配置文件) 中小网站、创业公司
云服务负载均衡 阿里云SLB、腾讯云CLB 中(按使用付费) 低(控制台点点鼠标) 用云服务器的网站

表:不同负载均衡方案对比(数据参考自阿里云开发者社区)

我朋友一开始听别人说“硬件的稳定”,差点花5万买F5设备,后来我帮他算了笔账:他的网站日活才2万,用Nginx软件负载均衡完全够用,服务器还是之前的两台普通云服务器,总成本就多了个Nginx的安装包(免费)。所以选方案的核心是“匹配自己的规模”——如果你是个人博客或小网站,直接用Nginx;如果用云服务器,云厂商的负载均衡服务(比如阿里云SLB)更省心;只有那种日活百万级的大网站,才需要考虑硬件方案。

选好方案后,还得知道负载均衡“怎么分配请求”,也就是算法。这就像餐厅经理分配客人的策略,不同策略适合不同情况。常见的有这么几种,我用例子给你讲:

  • 轮询算法:最基本的,按顺序轮流分配。比如第一个请求给服务器A,第二个给B,第三个再给A。就像食堂打饭,“下一个到2号窗口”。优点是简单,缺点是如果服务器性能不一样(比如A是8核,B是4核),会导致B累死A闲死。
  • 权重算法:给服务器设置“优先级”,性能好的多分点。比如给A设权重3,B设权重1,那么4个请求里A处理3个,B处理1个。适合服务器配置不一样的情况,我朋友后来就是用这个,因为他两台服务器一台是新的(权重5),一台是旧的(权重2)。
  • IP哈希算法:根据用户IP地址分配,同一个IP的请求永远给同一台服务器。解决“用户登录后换服务器要重新登录”的问题,就像“小明每次来都找张厨师”。但缺点是如果某个IP段用户特别多(比如公司内网),会把一台服务器压垮。
  • 去年帮朋友配置时,一开始用的轮询,结果发现旧服务器经常过载。后来改成权重算法,把新服务器权重设高,立马稳定了。所以算法不是越复杂越好,得看你的实际需求——如果服务器配置都一样,轮询就行;如果不一样,用权重;如果有登录状态,加上IP哈希或会话保持。

    手把手教你配置负载均衡:从Nginx到云服务,30分钟上手

    选好方案和算法,就可以开始配置了。我会分两种情况讲:如果你用自己的服务器,教你用Nginx配置(最常用);如果用云服务器,教你用云厂商的负载均衡服务(最省心)。两种方法我都实操过,保证你跟着做就能成。

    Nginx负载均衡配置:中小网站的“性价比之王”

    Nginx是前端开发者很熟悉的工具,很多人用它做反向代理或静态资源服务器,其实它做负载均衡也超好用。步骤很简单,就三步:装Nginx、改配置文件、测试。

    第一步:安装Nginx

    。如果是Linux服务器(比如CentOS),直接用命令装:yum install nginx(CentOS)或apt install nginx(Ubuntu)。装完后输入nginx -v,能显示版本号就说明成功了。Windows的话去Nginx官网下安装包,解压就行。
    第二步:修改配置文件。这是核心,配置文件一般在/etc/nginx/nginx.conf(Linux)或安装目录下的conf/nginx.conf(Windows)。打开后,在http块里加一段upstream配置,定义服务器组;然后在server块里加反向代理,把请求转发给服务器组。

    我给你个实际的配置例子,是我朋友网站用的,你照着改IP和端口就行:

    http {
    

    # 定义服务器组,起个名字叫my_servers

    upstream my_servers {

    server 192.168.1.100:80 weight=5; # 新服务器,权重5

    server 192.168.1.101:80 weight=2; # 旧服务器,权重2

    ip_hash; # 加上IP哈希,解决登录状态问题

    }

    server {

    listen 80; # 负载均衡服务器监听80端口

    server_name example.com; # 你的域名

    location / {

    proxy_pass http://my_servers; # 把请求转发给my_servers组

    proxy_set_header Host $host; # 传递请求头,不然后端服务器拿不到真实域名

    proxy_set_header X-Real-IP $remote_addr; # 传递真实IP

    }

    }

    }

    这里有几个坑是我当时踩过的,必须提醒你:

  • 别忘了传递请求头:如果没配proxy_set_header,后端服务器会认为请求来自负载均衡服务器(而不是真实用户),导致日志里IP都是负载均衡的IP,或者获取不到正确的域名。我朋友一开始没配,结果统计工具显示“所有用户都来自同一个IP”,排查了半天才发现是少了这两行。
  • 权重值别设太极端:比如给A设权重100,B设1,会导致B几乎没请求,失去负载均衡意义。 权重差别控制在5倍以内。
  • 改完配置要重启Nginx:用nginx -s reload重启,别直接kill进程。重启前最好用nginx -t检查配置文件有没有语法错误,我有次少写个分号,直接重启导致Nginx启动失败,网站 downtime了10分钟,被朋友吐槽半天。
  • 配置完后怎么测试?最简单的方法是在两台服务器的首页加个标记(比如服务器A页面底部写“Server A”,B写“Server B”),然后用浏览器多次访问,看页面底部会不会交替显示A和B(如果用轮询或权重)。或者用命令行:curl http://你的域名,多执行几次,看返回的服务器标识会不会变。

    如果你用云服务器,那配置更简单,以阿里云SLB为例,全程在控制台操作,不用写配置文件:

  • 创建负载均衡实例:登录阿里云控制台,找到“负载均衡SLB”,点“创建实例”,选“公网”或“内网”(网站用公网),按提示选地域、带宽(和你网站流量匹配就行,我朋友选的5Mbps)。
  • 添加后端服务器:实例创建好后,在“后端服务器”里点“添加”,选你要负载均衡的服务器(比如之前买的两台ECS),设置权重(和Nginx的权重一样,性能好的设高)。
  • 配置监听规则:在“监听配置”里点“添加监听”,端口填80(HTTP)或443(HTTPS),协议选HTTP,然后在“调度算法”里选你要用的(比如“加权轮询”),其他默认就行。
  • 测试:和Nginx一样,访问SLB的公网IP,看请求会不会分配到不同服务器。
  • 云服务的好处是不用自己维护负载均衡服务器,阿里云SLB还自带健康检查——如果某台服务器挂了,会自动把请求分配给其他服务器,就像餐厅经理发现张厨师请假了,会让李厨师多分担。我后来 另一个用阿里云的朋友,直接用SLB,省得自己折腾Nginx的高可用(比如主备切换)。

    最后说几个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,都是我实际遇到过的:

  • 配置后网站打不开:先检查负载均衡服务器和后端服务器的防火墙,是不是端口没开放(比如80端口被防火墙挡了);再用telnet 服务器IP 端口看能不能连通,不通的话可能是服务器没启动服务。
  • 登录状态丢失:如果用轮询算法,用户登录后换服务器会要求重新登录。解决办法:要么用IP哈希算法,要么在后端用Redis存会话(所有服务器共享会话),我朋友后来为了保险,两种都用了。
  • 某台服务器负载特别高:检查权重是不是设反了(比如把旧服务器权重设高了),或者是不是有某个大文件(比如视频)只在某台服务器上,导致所有请求都去找它。
  • 其实负载均衡没那么神秘,核心就是“把请求分散开”。你不用一下子追求完美,先搭个基础的能用起来,再根据实际情况调优。比如我朋友现在网站做大了,又加了两台服务器,直接在Nginx配置文件里加两行server就行,特别方便。

    如果你按这些步骤配完,记得用压测工具(比如Apache Bench,命令ab -n 1000 -c 100 http://你的域名/)测试下并发,看看服务器负载有没有降下来。如果测试时发现请求分配不均匀,可能是算法选错了,试试换权重算法。配完有效果的话,欢迎回来告诉我你的网站性能提升了多少,或者遇到什么问题,我帮你看看可能哪里出了岔子~


    判断负载均衡有没有生效,最直接的办法就是“查后台日志”,这个方法我去年帮朋友排查问题时用过,简单又靠谱。你可以登录到每台后端服务器,找到访问日志文件(比如Nginx的日志通常在/var/log/nginx/access.log,Apache在/var/log/apache2/access.log),打开看看最近的请求记录。假设你设置的权重是5:2,那服务器A的日志里新请求数量应该差不多是服务器B的2.5倍——比如A有50条新记录,B大概有20条,这样就说明权重分配起作用了。要是发现某台服务器日志一条新记录都没有,那十有八九是配置时忘了把它加到负载均衡组里,我之前就犯过这错,配置完以为万事大吉,结果查日志才发现有台服务器压根没分到请求,白忙活半天。

    另一个更直观的办法,就是给不同服务器“贴标签”,让你一眼能看出请求跑哪去了。你可以在后端服务器的首页代码里加个小标记,比如服务器A的页面底部偷偷加一行小字“来自小A服务器”,服务器B加“来自小B服务器”,不用太显眼,自己能看到就行。然后用浏览器多刷新几次网站,或者换个设备访问(比如手机、电脑轮流试),要是看到页面底部的标签在“小A”和“小B”之间切换,说明轮询或权重算法生效了;要是用IP哈希算法,同一个设备访问时标签会一直不变,换个IP地址(比如手机开热点)再访问,标签才会变。我之前帮一个电商网站配置时,用户反馈“怎么每次加购物车都要重新登录”,后来用这个方法测试,发现同一个用户的请求老是跑到不同服务器,才意识到是没开会话保持,调整后就好了——所以观察标签变化,还能顺道发现这类隐藏问题。


    个人博客或小网站需要配置负载均衡吗?

    通常不需要。负载均衡主要解决服务器过载问题,如果网站日活低于1万、单台服务器CPU/内存使用率长期低于70%,单台服务器完全够用。比如个人博客或日更文章的小网站,流量集中在几百到几千IP,直接用单台云服务器(2核4G配置)即可,配置负载均衡反而会增加复杂度。只有当单台服务器频繁出现卡顿、CPU持续高于80%时,再考虑负载均衡更合适。

    配置负载均衡必须额外购买服务器吗?

    不一定。如果用软件负载均衡(如Nginx),可以直接在现有服务器中选一台作为负载均衡节点(需确保这台服务器性能足够分配请求),比如已有两台应用服务器,可将其中一台同时作为Nginx负载均衡器,另一台作为后端服务器。但更推荐独立节点(即至少3台服务器:1台负载均衡+2台应用服务器),避免负载均衡节点故障影响整体服务。云服务负载均衡(如阿里云SLB)则无需额外服务器,直接通过云厂商提供的负载均衡实例转发请求。

    怎么判断负载均衡配置是否生效了?

    有两种简单方法验证:一是在后端服务器的访问日志中查看请求分布,比如服务器A和B的日志中是否都有新请求记录,且数量比例与设置的权重匹配(如权重5:2,则A日志请求数约为B的2.5倍);二是在不同后端服务器部署差异化标识,比如在首页底部添加“Server-1”“Server-2”,用浏览器多次访问网站,观察标识是否交替出现(轮询/权重算法)或固定(IP哈希算法)。若标识或日志请求分布符合预期,说明负载均衡已生效。

    负载均衡和反向代理有什么区别?

    两者功能不同但常结合使用。反向代理是“请求转发器”,主要功能是隐藏后端服务器地址、缓存静态资源、SSL解密等,比如用户请求先到反向代理服务器,再转发给后端应用服务器;而负载均衡是“请求分配器”,核心是将多个请求分散到多台服务器,解决单台过载问题。实际场景中,Nginx既可以做反向代理(如配置proxy_pass转发请求),也可以同时开启负载均衡(通过upstream定义服务器组),两者配合使用能同时实现安全转发和流量分配。

    配置后遇到服务器故障会自动处理吗?

    取决于是否开启健康检查。软件负载均衡(如Nginx)需手动配置健康检查参数(如proxy_next_upstream error timeout),当检测到后端服务器无响应(如超时、返回5xx错误),会自动将后续请求转发到其他正常服务器;云服务负载均衡(如阿里云SLB)默认开启健康检查,通过定期发送探测请求(如每2秒发送一次HTTP请求)判断服务器状态,发现故障后立即停止向其分配请求,直到服务器恢复正常。未配置健康检查的话,故障服务器会持续收到请求,导致部分用户访问失败。

    0
    显示验证码
    没有账号?注册  忘记密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