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生活的观察者:从细节里发现藏在日常里的小确幸

做生活的观察者:从细节里发现藏在日常里的小确幸 一

文章目录CloseOpen

观察用户:让你的前端不只“能用”,更“好用”

很多人写前端时,总想着“我觉得这样好看”“这个功能应该放这里”,但用户真的会按你想的来吗?去年我帮朋友的教育类网站改前端,他原先的课程列表页把“收藏”按钮做得特别小,藏在标题后面,结果后台数据显示,明明有30%的用户看完课程简介会犹豫,但收藏率只有5%。后来我跟他一起蹲了3天用户测试,发现好几个用户看完课程后,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,嘴里念叨“在哪儿存着下次看啊?”——你看,不是用户不想用,是你没让他“看见”怎么用。

从“猜用户”到“懂用户”:3个观察小技巧

想真正懂用户,光靠“我觉得”可不行,得有实打实的观察方法。我自己常用的有三个,你可以挑适合自己项目的试试:

第一个是“用户会话录制”。不用真的坐用户旁边盯着(人家会紧张的),现在有很多工具能悄悄记录用户在页面上的操作,比如鼠标点了哪里、在哪个区域停留最久、有没有反复点击某个没反应的按钮。我之前用Hotjar录过一个电商网站的结算页,发现有20%的用户在填收货地址时,会先点“保存地址”再填内容——原来他们以为点了按钮才会弹出表单,实际上我们的设计是“填完再保存”。后来把按钮改成“添加新地址”,并在输入框旁加了“填完后点击保存”的提示,这一步的跳出率直接降了15%。

第二个是“热力图分析”。这个就像给页面拍“热成像”,红色区域是用户点击最多的地方,蓝色是几乎没人碰的。我之前接过一个企业官网的改版,老板坚持要把“关于我们”放首页最显眼的banner上,说“公司文化很重要”。结果热力图出来,banner上的“关于我们”按钮点击量还不到底部“联系电话”的1/10。后来换成“免费咨询”按钮,咨询量直接翻了倍——你看,用户关心的和老板想展示的,往往不是一回事。

第三个是“用户访谈(但别直接问)”。直接问用户“你觉得这个页面好用吗?”,多数人会客气说“还行”。不如让他们“边用边说”,比如给用户一个任务:“现在你想找我们的退款政策,你会怎么操作?” 去年做一个政务服务类H5时,我们让10个不同年龄的用户找“社保查询”入口,有3个中老年人直接点了首页轮播图(其实轮播图是活动宣传),还有2个在“便民服务”分类里翻了3分钟——后来我们把高频服务直接做成图标放首页顶部,老年人用户的操作时长从平均90秒降到了30秒。

观察用户的“避坑指南”:别让你的观察跑偏

不过观察用户也有坑,我踩过最蠢的一次,是为了“真实”,找了身边的程序员朋友当测试用户。结果他们对着代码能直接“猜”出功能在哪,完全没反映出普通用户的困惑。后来才明白,观察对象得“对路”——你的用户是学生还是职场人?用手机多还是电脑多?这些都会影响观察结果。比如给爸妈辈做的健康类APP,就得找50岁以上的用户测试,年轻人觉得“一目了然”的设计,他们可能觉得“乱七八糟”。

还有个误区是“只看数据不看场景”。之前有个项目,数据显示“用户在注册页停留时间长达2分钟”,我们一开始以为是表单太复杂,后来看用户会话录制才发现,有一半用户是在注册时接了电话,回来忘了密码重新填——这时候优化方向就不是简化表单,而是加个“密码可见”按钮和“返回继续注册”的提示。所以啊,数据是线索,场景才是答案,你得把两者串起来看。

下面这个表格,是我整理的不同观察方法的适用场景和工具,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项目阶段挑着用:

观察方法 适用场景 推荐工具 关键指标
热力图分析 页面布局优化、按钮位置调整 Hotjar、Crazy Egg 点击热区、滚动深度
用户会话录制 复杂流程优化(如注册、结算) FullStory、Mouseflow 操作路径、停留时长、错误次数
A/B测试 按钮文案、颜色、布局对比 Optimizely、Google Optimize 转化率、点击量、跳出率
用户访谈 新功能设计、用户痛点挖掘 Zoom(远程)、线下会议室 任务完成率、困惑点记录

记住,用户不会直接告诉你“我想要什么”,但他们的行为会“喊”给你听——你只需要当好那个“听懂的观察者”。

观察代码:从细节里挖出性能优化的秘密

说完用户,再聊聊代码。前端开发最头疼的可能就是:明明功能都实现了,页面却卡得像幻灯片;本地跑着好好的,一到生产环境就各种报错。其实啊,这些问题大多藏在代码的细节里,就看你有没有“观察”的眼睛。我刚工作时总觉得“性能优化是大神的事”,后来带过几个项目才发现,普通人只要学会“观察代码细节”,也能把页面速度提一大截。

先观察“卡壳信号”:别等用户骂了才想起优化
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:页面滚动时像掉帧的动画片,或者点个按钮半天没反应?这些都是代码在“喊救命”。去年我接手一个电商小程序,用户反馈“商品列表滑不动”,我打开Chrome DevTools的Performance面板录了一段,发现每滚动一下,页面就会“卡”200多毫秒——正常情况下,16毫秒内完成一帧才会流畅,200毫秒已经够用户觉得“卡”了。

后来我一行行看代码,发现列表渲染时,每个商品卡片都用了document.createElement创建元素,然后直接append到页面上。你知道吗?每次append都会让浏览器重新计算页面布局(就是咱们常说的“回流”),10个商品就回流10次,100个商品……画面太美不敢看。这就是典型的“没观察到代码细节”导致的性能问题——你写代码时可能觉得“不就创建个元素吗”,但积累起来就是大麻烦。

怎么观察这些“卡壳信号”呢?我常用两个办法:一是用Chrome DevTools的“性能”面板录制操作,看有没有红色的“长任务”(超过50毫秒的任务就值得注意);二是用Lighthouse跑个分,它会直接告诉你哪里拖了后腿。比如去年那个电商项目,Lighthouse报告里“最大内容绘制(LCP)”指标只有2.8分(满分10分),“累积布局偏移(CLS)”更是低到1.2分——这俩都是Google现在很看重的用户体验指标,分数低说明用户等得久、页面还老“跳来跳去”。

再观察“隐形浪费”:这些代码细节最容易被忽略

除了明显的卡顿,代码里还有很多“隐形浪费”。我见过最夸张的一个项目,首页加载了12个CSS文件和8个JS文件,其中3个JS文件加起来2MB,结果打开F12一看,很多代码根本没用到——就像你背了一书包东西出门,结果只用了一支笔,不累才怪。

这种“资源浪费”怎么观察?你可以在Network面板看“Waterfall”(瀑布流),看看哪些文件加载慢、哪些文件体积大。我通常会重点看这几个细节:

  • CSS/JS有没有“多余的”:用Chrome的Coverage面板(按F12后按Ctrl+Shift+P,搜“Coverage”),能看到代码的使用率。之前优化一个官网时,发现引入的UI库只用到了30%的样式,后来用PurgeCSS把没用的代码删掉,CSS文件体积直接减了70%。
  • 图片是不是“太大了”:很多人直接把相机拍的3MB大图丢到页面上,其实用户在手机上看,720px宽度就够了。你可以用Squoosh(Google出的图片压缩工具)压一下,或者用WebP格式——同样清晰度,体积能小一半。
  • 接口请求是不是“太勤快了”:见过一个页面,用户每输入一个字就发一次搜索请求,结果输入“连衣裙”三个字,发了3次请求。后来改成“输入后等300毫秒再发请求”(防抖),请求量直接少了60%。
  •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是“兼容性坑”。你写代码时可能在自己的Mac上测试没问题,但Windows的IE(虽然现在少了,但还有老系统在用)或者安卓低版本浏览器里,可能就“水土不服”。我刚工作时踩过一个坑:用了flex: 1布局,在Chrome上好好的,到了安卓4.4的WebView里,子元素直接“挤成一团”。后来查资料才知道,老版本浏览器需要加-webkit-box前缀。现在我养成习惯,写完CSS会用Autoprefixer自动加前缀,然后用BrowserStack测主流浏览器——别等用户反馈“你的网站打不开”,才想起兼容性这回事。

    观察代码的“小工具包”:这些工具能帮你“看穿”问题

    光靠眼睛看代码效率太低,我整理了几个“观察神器”,你可以直接拿去用:

    观察目标 推荐工具 怎么用 注意事项
    性能瓶颈 Chrome DevTools Performance 录制操作,看长任务和回流重绘 尽量在真实环境测试,本地可能不准
    代码冗余 Coverage面板、Webpack Bundle Analyzer 分析JS/CSS使用率,看包体积构成 别删“可能有用”的代码,先备份
    兼容性问题 Can I use、BrowserStack 查API兼容性,在不同浏览器实测 重点关注目标用户的主流浏览器
    用户体验指标 Lighthouse、Web Vitals Report 生成报告,优化LCP、FID、CLS等指标 多跑几次取平均值,单次结果可能不准

    观察代码的“笨办法”:每天花5分钟“复盘”

    其实观察代码不用等到项目出问题,我现在每天下班前会花5分钟“复盘”当天写的代码:今天有没有写重复的逻辑?DOM操作是不是太频繁?有没有哪个函数可能执行太慢?刚开始可能觉得麻烦,但坚持下来你会发现,很多问题在“萌芽期”就被你掐灭了。

    比如前阵子写一个表单组件,我习惯性想封装成“一个组件搞定所有表单”,后来一想:用户填个人信息和填收货地址的表单,字段和验证规则完全不同,硬塞在一起只会让代码越来越乱。于是我观察了不同表单的共性和差异,拆成了基础表单组件+字段配置的模式,后来同事复用的时候都说“这个组件太好改了”——你看,观察不只是“找问题”,也是“提前避坑”。

    最后想跟你说:前端开发不是“写完功能就完事”的活儿,它更像“用代码给用户讲故事”。你讲的故事好不好听,既要看你有没有“观察用户想听什么”,也要看你有没有“把故事讲得流畅不卡壳”(优化代码)。下次写代码时,不妨停下来当会儿“观察者”——也许你会发现,那些曾经让你头疼的问题,答案就藏在你没注意到的细节里。

    如果你按这些方法试了,不管是用户体验提升了,还是代码性能变好了,都欢迎回来告诉我效果呀!咱们一起当“越来越会观察”的前端人~


    观察到一堆用户问题的时候,最头疼的就是“先改哪个”,改不对顺序,要么白忙活半天用户没感觉,要么关键体验问题拖到 用户早就跑光了。我一般会用“影响范围×价值大小”这个思路来排优先级,就像给每个问题贴个“紧急重要程度”标签,哪个标签组合得分最高,就先动手解决。

    先看那些用户天天都在用的功能,也就是高频操作场景。比如电商APP的商品列表页、结算页,或者资讯类网站的搜索框、评论区,这些地方要是有卡顿、按钮点不动、文字看不清的问题,几乎每个用户都会踩坑。我之前帮一个社区类APP改前端,他们后台堆了一堆反馈,说“私信功能经常闪退”“发帖按钮不好找”,当时我先看了数据——私信功能的日活用户占比才12%,但发帖功能每天有60%的用户会点击,其中还有18%的人点了按钮没反应,原来是按钮的点击区域设小了,手指稍微偏一点就没触发。后来先把发帖按钮的点击区域调大,还加了“点击后震动反馈”,用户立马反馈“发帖顺畅多了”,后台抱怨声少了一大半。你看,高频场景的问题解决了,用户体验的“整体体感”会直接提升。

    再就是那些跟“核心目标”挂钩的高价值场景,这些地方哪怕问题小,也得优先处理。就像在线教育网站的“课程购买页”,用户都走到付款这一步了,要是因为“优惠券输入框藏得太深”“支付方式按钮点了没反应”而放弃,那可太亏了。我之前遇到个案例,他们的会员开通页把“连续包月”和“单独购买”按钮并排摆,结果连续包月的转化率只有单独购买的1/4,后来翻用户会话录像,发现好多人划到页面底部才找到“连续包月立省40%”的提示——把这个提示挪到价格旁边加粗标红后,连续包月的订单量直接涨了35%。这种跟“转化”“留存”强相关的场景,优化一下带来的效果可能比改十个小功能都明显。

    也别忘了看用户行为数据里的“异常信号”。比如热力图上某个按钮点击量超高,但对应的功能使用率却很低,可能是用户“想点却没点对”;或者会话录像里,好几个用户在同一个步骤反复进退,说明这里的流程绕晕人了。我之前优化一个政务服务小程序,发现“社保查询”入口的点击量是“公积金查询”的2倍,但社保查询的完成率却低20%,后来查操作路径,发现用户点进去后要填3个表单,而公积金只需要1个——简化社保查询的表单字段后,完成率立马追上来了。这些藏在数据里的“小异常”,往往是提升体验的关键突破口。


    前端开发中,为什么观察用户比凭自己感觉设计更重要?

    因为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往往与开发者的主观想法存在差异。比如文章中提到的课程列表页“收藏”按钮设计过小导致使用率低,以及用户对“保存地址”按钮的操作预期与设计不符,这些问题只有通过观察用户行为才能发现,仅凭主观设计可能导致功能虽实现但用户不愿用或不会用,最终影响产品体验和转化效果。

    没有专业工具时,如何简单观察用户的使用习惯?

    可以采用低成本的观察方法:比如邀请身边的目标用户(如产品的真实用户群体)实际操作页面,观察他们的手指点击位置、犹豫时刻和操作流程;或者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用户反馈,重点询问“使用时觉得哪里不方便”“想找某个功能时会怎么操作”;还可以自己模拟用户场景,比如假设自己是首次使用的用户,记录寻找功能的步骤和遇到的困惑。

    观察用户行为时,哪些细节最容易被开发者忽略?

    常见易忽略的细节包括:按钮的可见性(如过小、颜色与背景相近)、操作流程的直观性(如“保存地址”按钮的点击顺序预期)、提示文字的清晰度(如未明确说明“填完后保存”)、页面元素的交互反馈(如点击无反应时用户是否知道是加载中还是操作错误)。这些细节看似微小,却直接影响用户能否顺利完成操作。

    用户测试时,如何避免让用户感到紧张而影响真实行为?

    关键是减少对用户的干扰:避免开发者全程旁观,可采用远程测试或让用户独立完成任务;任务描述保持中立,不引导用户“应该点哪里”,而是说“请试着完成XX操作”;测试前告知用户“没有对错,按你平时习惯做就好”,降低其心理压力。 使用会话录制工具(如Hotjar)记录操作,比实时观察更能捕捉用户的自然行为。

    观察到多个用户问题后,如何确定优先优化哪些内容?

    可结合数据指标和用户影响范围排序:优先优化高频操作中的问题(如电商结算页、表单填写页),这类问题影响多数用户;其次关注高价值场景(如付费转化、核心功能使用),比如课程收藏率低会影响用户复购;最后参考用户行为数据,如热力图中点击量高但转化率低的区域、会话录制中用户反复操作却失败的步骤,这些往往是优化性价比最高的点。

    0
    显示验证码
    没有账号?注册  忘记密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