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今天我就把自己处理过20+网站异常请求的经验,拆成“识别-分析-拦截”三步法,带你从0到1搭建防护体系,哪怕你是刚接触后端的新手,也能看完就上手。
异常请求的“庐山真面目”:先搞懂敌人是谁
要对付异常请求,得先知道它长什么样。就像医生看病要先确诊,咱们也得学会“望闻问切”。我见过的异常请求大概分四类,每类都有自己的“身份证”,记住这些特征,你就能在日志里一眼揪出它们。
第一类:“死缠烂打的爬虫”
。这种最常见,尤其是电商、资讯类网站。去年帮一个美食博客处理时,发现有个爬虫伪装成“普通用户”,但它每天凌晨3点准时出现,24小时不休息,把网站所有菜谱页面爬了个遍。怎么识别?看三个特征:一是User-Agent(请求头里的“浏览器标识”)不对劲,正常浏览器会写“Chrome/114.0…”,它却写“Python/3.9”(一看就是脚本爬的);二是请求频率异常,正常用户一分钟最多点5个页面,它一秒钟能发10个请求;三是没有“人情味”,比如从不看页面底部的“关于我们”,只盯着有数据的页面(像商品列表、文章详情页)。 第二类:“瞎提交的无效请求”。这种就像有人在你家大门上乱涂乱画,虽然不致命,但烦得很。比如表单提交区,正常用户会认真填姓名、电话,异常请求却乱输一串字符,或者重复提交几百次。我之前帮教育机构做网站时,就遇到过有人用工具每秒提交10次报名表单,导致数据库里堆满垃圾数据。这类请求的特征很明显:表单字段为空或乱码、同一IP短时间内提交超过10次、不触发前端验证(比如没填验证码就提交)。 第三类:“组团来捣乱的DDoS攻击”。这是最狠的,相当于一群人同时挤你的大门,直接把门挤破。前年有个客户的游戏网站被攻击,5分钟内涌来10万+请求,服务器直接死机。这种攻击的特征很好认:流量突然暴涨(比如平时每秒100请求,突然到1万)、请求来源IP高度集中(比如都来自某几个IP段)、大部分请求不返回数据(因为它们的目的就是占资源)。 第四类:“偷偷摸摸的异常IP请求”。有些请求看着正常,但IP地址“不对劲”。比如来自境外的陌生IP突然访问后台管理页,或者某个IP一天换5个不同的User-Agent(正常用户不会频繁换浏览器)。我自己的博客就遇到过,有个IP连续3天访问“/admin”路径,虽然没成功登录,但明显是在试探。
可能你会问:“这么多特征,怎么记啊?”其实不用死记硬背,记住一个原则:“和正常用户‘不一样’的,就是异常”。就像班里突然转来个每天穿雨衣上课、不说话只刷题的新同学,你肯定会觉得“不对劲”——网站也是一个道理。
从“被动发现”到“主动防御”:实战方法论与工具选型
知道异常请求长什么样后,接下来就是“抓现行”和“拦门外”。我把这个过程 成“三步走”,每一步都有具体的工具和操作技巧,你跟着做就行。
第一步:用“日志放大镜”找出异常信号
日志就像网站的“黑匣子”,所有请求都会留下记录。但直接看原始日志就像看天书,得用工具把关键信息“捞”出来。我常用的工具分两类:轻量型用“ grep + Excel”,复杂点用ELK(日志分析工具,可以把日志集中起来搜关键词,像查字典一样方便)。
具体怎么分析?记住三个“异常指标”,按优先级排查:
这里有个小技巧:你可以先记录3天的“正常日志”,算出平均状态码占比、请求频率,作为“基准线”,后面只要超过基准线20%,就触发告警。比如我朋友的博客,正常IP每天最多访问50次,超过60次就自动提醒,去年靠这个提前发现了3次爬虫攻击。
第二步:“顺藤摸瓜”定位问题:从日志到根源
找到异常请求后,别着急拉黑,先搞清楚“谁在搞事”“想干什么”。就像警察抓小偷,得先摸清对方的动机和套路。
先查IP来源
。用IP查询工具(比如站长工具” rel=”nofollow””>IP.cn)看看IP的归属地和服务商。如果显示“某云服务器”“某数据中心”,大概率是爬虫或攻击工具;如果归属地是你从没用户的国家(比如网站主要用户在国内,突然来一堆境外IP),也要警惕。我之前遇到过一个IP,归属地显示“美国某机房”,24小时不间断访问,后来发现是竞争对手买的“爬虫服务”。
再看请求内容。如果是表单提交,看看提交的数据:正常用户会填“张三”“138xxxx1234”,异常请求可能填“test123”“aaaaa”,或者重复提交相同内容。如果是API接口请求,看看参数有没有异常,比如本该传数字的字段传了“”(可能是XSS攻击)。
这里分享个“反套路”经验:有次我发现一个IP请求很“正常”——User-Agent是Chrome,请求频率也不高,但它每天访问的页面都是固定的10个商品页,而且从不看评论区。后来才知道,这是“智能爬虫”,故意模仿正常用户,但“行为模式太规律”反而露了馅。所以除了看数据,还要对比“用户行为”:正常用户会跳转到不同页面、停留几秒、滚动鼠标,异常请求则像“机器人”,路径固定、停留时间0秒。
第三步:“精准拦截”不误伤:工具选型与规则配置
最后一步就是“拦截”,但记住:别一刀切拉黑所有异常IP,得根据“威胁等级”选工具。
如果是小网站(日活1万以内),用“轻量组合”就够了:
如果是中大型网站(日活10万+), 上“企业级方案”,比如<a href="https://www.cloudflare.com/ "Cloudflare
这里要提醒:拦截后一定要“留后门”——建一个“白名单”,把你自己的IP、合作伙伴的IP加进去,避免误拦。我之前就犯过傻,把测试服务器的IP不小心拉黑了,导致自己都登不上去,后来在白名单里加了IP才解决。
按这三步操作下来,你网站的异常请求拦截率至少能提升70%。最后再给个“验收小技巧”:你可以用Python写个简单的“模拟异常请求脚本”(比如每秒发5次请求),然后打开监控工具,看看能不能触发告警、成功拦截。如果能,说明你的防护体系就搭好了。
如果你试了之后遇到问题,或者有更好的工具推荐,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,咱们一起把这个防护体系打磨得更完善~
误拦截这事儿我可太有体会了!去年帮朋友的在线教育网站调防护规则,一开始把请求频率阈值设得太严——单个IP每分钟超过10次就拦截,结果第二天就收到老师投诉:“怎么我备课的时候频繁被踢下线?”一查日志才发现,那位老师习惯开着课程页面边看边记笔记,10分钟内翻了15页课件,正好触发了拦截。这就是典型的“把正常用户当异常”,不仅影响体验,还可能丢客户,所以减少误判真得讲究“弹性策略”,不能搞“一刀切”。
最实用的办法就是“白名单优先+动态观察期”。白名单不光要加你们团队的办公IP,那些固定合作的客户、长期活跃的老用户IP也得加进去——我之前给一个家具电商做防护时,就发现有个经销商每天固定登录后台查库存,IP半年没变过,结果被误拦了3次,后来把他的IP加进白名单,再也没出过问题。配置起来也简单,Nginx的话直接在conf文件里写“allow 113.XX.XX.XX;”(具体IP),再配一句“deny all;”(默认拒绝其他IP),保存重载配置就行;要是用云服务器,直接在安全组里把IP设为“允许访问”,比改配置文件还方便。对了,白名单别手动记在记事本里,最好同步到服务器的配置文件或云平台的安全组,万一换服务器或重装系统,还能导回来,我之前就吃过手动记IP结果重装后全丢了的亏。
动态调整规则也很关键。你想啊,新用户第一次访问网站,可能会快速翻很多页面(比如逛电商时一口气看10个商品),要是按老用户的行为阈值(比如每分钟8次)来卡,肯定会误拦。我现在都给新用户设“3天观察期”——头3天只记录请求不主动拦截,同时分析他们的行为特征:比如新用户平均每分钟翻5-8页,老用户可能3-5页,那就把新用户的阈值放宽到12次/分钟,等过了观察期再恢复正常。还有时间段差异也得考虑,比如电商网站晚上8-10点是高峰期,用户访问频繁,这时候阈值可以临时调到平时的1.5倍,凌晨2-5点则收紧到0.5倍,毕竟正常用户大半夜高频访问的概率太低了。至于申诉通道,除了常见的短信验证码,我还 加个“人工审核入口”——比如用户被拦时显示“若您是正常访问,请联系客服提供IP和访问时间”,去年就靠这个帮一个外贸网站救回了一个大客户:对方是美国的采购商,IP总被误拦,客服核实后手动把他的IP加入白名单,后来人家一次性下了50万的订单,你看,一个小细节就能挽回大损失。
如何区分正常爬虫(比如搜索引擎爬虫)和恶意爬虫?
正常爬虫(如百度、谷歌爬虫)会遵守“ robots.txt 协议”(网站根目录的爬虫规则文件),且有明确的 User-Agent 标识(百度爬虫会写“Baiduspider”,谷歌爬虫写“Googlebot”),请求频率也比较稳定(比如谷歌爬虫通常每小时对同一页面请求不超过5次)。而恶意爬虫会伪造 User-Agent(比如假装成“Chrome”但实际是脚本)、无视 robots.txt、高频请求(一秒几次甚至几十次),且只爬取有价值数据(如商品价格、文章内容),从不访问“关于我们”“联系方式”等无数据页面。你可以在 robots.txt 里指定允许的爬虫(如“User-agent: Baiduspider Allow: /”),再通过日志监控是否有爬虫违反规则,就能快速区分。
设置请求频率阈值时,多少算“异常”?需要根据网站类型调整吗?
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,但可以参考“正常用户行为”+“网站类型”来定。比如资讯类网站(用户会频繁翻页),单个 IP 每分钟请求 50-80 次可能算正常;电商商品详情页(用户通常看1-2个页面就离开),每分钟超过 30 次就可疑;后台管理页(只有管理员访问),每分钟超过 5 次就该警惕。 先统计3-7天的正常日志,算出平均请求频率,再把阈值设为“平均值+50%”(比如正常平均20次/分钟,阈值设30次)。 同一 IP 若在凌晨2-5点(低峰时段)突然高频请求,即使没超过阈值,也可能是恶意爬虫,需要额外关注。
小网站用 Nginx WAF 插件和企业级方案(如 Cloudflare),哪个更划算?
主要看网站规模和预算。如果是日活1万以内的小网站(如个人博客、小型企业站),Nginx WAF 插件(免费)+ Fail2ban(开源工具)足够用,部署简单(Nginx 插件直接在配置文件加规则,10分钟就能搞定),能拦截80%以上的基础攻击,每年成本几乎为0。但如果是电商、金融等对安全性要求高的网站,或经常被 DDoS 攻击,企业级方案更合适——比如 Cloudflare 基础版免费(能防中小 DDoS),进阶版每月20美元左右,提供全球节点加速+智能 WAF(自动更新攻击特征库),比自己维护规则省心。我之前帮一个日活5万的电商站算过,用 Cloudflare 后服务器负载降了40%,被攻击时也不用手动处理,长期看比雇人24小时盯日志更划算。
误拦截正常用户怎么办?有没有办法减少误判?
误拦截是常见问题,关键在“白名单+动态调整”。 把自己团队的 IP、合作伙伴的 IP 加入白名单(比如 Nginx 里用“allow 192.168.1.0/24;”允许公司内网 IP),避免内部人员被拦。 别用“一刀切”的拦截规则,比如对新用户可以先“观察”(只记录不拦截),积累3天行为数据后再判断是否异常。 拦截后留个“申诉通道”——比如用户被拦时显示“您的访问疑似异常,点击验证”,通过短信验证码或滑块验证后临时解封。我之前帮教育机构做网站时,就靠这个方法把误拦率从15%降到了2%,既保护了网站,又没影响真实用户。
新手刚开始学异常请求检测,应该先从哪个工具入手?
推荐从“轻量工具+日志分析”起步,门槛低且能直观理解原理。第一步用 Excel 分析日志——把 Nginx/Apache 日志导出(通常在 /var/log/nginx/access.log),按“IP、请求时间、状态码、路径”几列整理,用数据透视表统计 IP 访问次数、状态码占比,手动标红异常数据,这个过程能帮你熟悉异常请求的特征。第二步试试 Fail2ban——开源免费,配置简单(改下“最大尝试次数”“封禁时间”就行),能自动拉黑高频请求的 IP,适合练手。等熟悉后,再学 Nginx WAF 插件(比如用“ngx_lua_waf”写简单规则),最后过渡到 ELK 这类日志分析工具。我带过3个新手,都是按这个路径学,2周内就能独立处理基础的异常请求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