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用数据和场景说话,让需求从“拍脑袋”变“必须做”
你可能会说:“我提的需求明明很有用啊!”但“有用”这两个字太笼统了。运维开发的需求大多和效率、稳定性相关,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,你得把它变成产品经理能“摸到”的具体问题。我那个朋友前两次提需求时,写的是“ 优化日志查询功能,提升查询速度”,这种描述就像对厨师说“菜太淡了”——对方知道你不满意,但不知道该往咸里加多少盐。后来他改了个思路,用数据和场景把问题“钉”在产品经理眼前,效果完全不一样。
先拿数据“称重”,让需求有“分量”
运维开发的需求往往藏在日常工作里,比如某个操作重复次数多、耗时久,或者某个工具经常出问题。但你光说“这个操作太麻烦了”没用,得拿出具体数字。我朋友第三次提需求时,先花了一周时间收集数据:他统计了团队15个运维同事每天用日志工具查询的次数(平均每人8次),每次查询的耗时(平均5分20秒),以及等待时大家在做什么(60%的人会先去处理别的事,导致上下文切换,反而增加了整体工作时间)。最后算出来一个账:“现在每天团队在日志查询上浪费的时间约15×8×5.3≈636分钟,相当于10.6小时,足够处理3个紧急故障了。”你猜怎么着?产品经理看到这个数据,第一反应是“把原始数据发我一份,我核实下”——这就说明需求已经从“可做可不做”变成了“值得评估”。
为什么数据这么重要?因为运维开发的核心目标是“降本增效”,而数据是量化“效”的唯一标准。就像DevOps Handbook里说的:“没有量化的改进,都是主观感受。”你可能觉得“批量部署脚本每次要手动输密码很麻烦”,但“麻烦”值不值投入开发?如果每天只有1个人用,每次2分钟,可能优先级不高;但如果50人团队每天用10次,每次5分钟,那每年浪费的时间就是50×10×5×250≈312500分钟,相当于651个工作日,这时候开发一个自动密码填充功能就成了“必须做”的事。所以提需求前,花1-2天收集基础数据,比如操作频率、耗时、涉及人数、错误率,这些数字比任何形容词都有说服力。
再用场景“画像”,让需求有“画面感”
光有数据还不够,你得让产品经理知道“这个功能解决的是谁的痛,在什么情况下痛”。我见过很多运维提需求,上来就是“实现XX功能”,但从来不说是给谁用、在什么场景下用。比如“ 加个监控指标趋势图”,这是个好想法,但产品经理会问:“是给值班运维看,还是给开发排查问题用?是实时监控时看,还是复盘故障时用?”如果你答不上来,需求就容易被归类为“泛用性功能,优先级往后排”。
反过来,场景化描述能让需求“活”起来。我朋友优化日志查询需求时,补了这么一段场景:“上周三凌晨2点,业务突然报503错误,我需要查过去3天的Nginx错误日志,筛选状态码502和504的请求。现在的工具只能按天查询,我得分别下载3个日志文件,每个解压后用grep命令过滤,再复制到Excel里合并分析,整个过程花了23分钟。等我找到问题原因(上游服务超时),业务已经恢复了,但这23分钟里用户投诉量涨了15%。如果能直接按时间范围和状态码筛选,并且支持在线分析,至少能节省20分钟,足够在用户投诉前解决问题。”这段话里有时间(凌晨2点)、人物(值班运维)、事件(503错误排查)、现有流程(下载-解压-grep-Excel)、痛点(耗时23分钟,导致投诉增加)、期望结果(节省20分钟),产品经理看完马上就能想象到那个紧急场景,甚至会代入自己:“如果我是值班的,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也急疯了。”
这里有个小技巧:描述场景时,一定要包含“时间+角色+具体操作+当前痛点+业务影响”。比如你想提“优化服务器资源监控告警”,可以说:“每天早上9点半是业务高峰期,监控系统会同时收到CPU使用率超80%的告警,大概20-30条,但其中80%是测试环境的服务器,真正需要处理的生产环境告警被淹没了。上周四有个生产服务器CPU到95%,因为告警太多被忽略,导致10分钟的响应延迟。如果能区分环境优先级,只高亮生产环境告警,值班同事就能第一时间看到关键信息。”这样的描述比干巴巴的“优化告警”生动10倍,也更容易让产品经理理解需求的价值。
找对“沟通节奏”,让需求跟着迭代“跑”起来
数据和场景能让需求“被看见”,但能不能“被排期”,还得看你会不会踩准团队的节奏。我另一个做运维开发的同学,之前提过一个关于自动化部署平台的需求,数据和场景都准备得很充分,但连续两个迭代都没排上,后来才发现,他每次都是在迭代快结束时提需求——这时候团队已经在收尾当前任务,规划下一阶段的优先级了,你的新需求自然很难插队。后来他调整了提交时间,结果当月就进了规划会。这就像赶公交车,你得知道车什么时候来,而不是随时都站在站台等。
踩着“迭代周期”提需求,别当“空降兵”
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迭代周期,有的是2周,有的是4周。运维开发的需求想被快速响应,最好在“规划期”前1-2周提交。比如你们团队是每月1号做下月规划,那你最好在当月20号左右提交需求,这样产品经理有时间评估、和开发沟通排期,你也有时间补充材料。我那个同学的团队是双周迭代,他之前总在周四提需求(迭代周五结束),产品经理忙着验收当前功能,根本没时间细看;后来改在周一提,产品经理刚开完上一轮复盘会,正好有空研究新需求,结果第二次就被拉去参加需求评审了。
为什么时间这么关键?因为产品经理的工作节奏是“批量处理需求”。就像你整理邮件,不会收到一封处理一封,而是每天固定时间集中处理。如果你在他忙得焦头烂额时提需求,哪怕再重要,也可能被暂时搁置;但如果在他规划下一阶段工作时出现,就有很大概率被纳入讨论。你可以观察一下团队的迭代日历,或者直接问产品经理:“咱们一般什么时候评审新需求?我想在那之前把材料准备好。”大多数人都会告诉你具体时间,这比自己瞎猜高效多了。
用“最小原型”降低决策成本,别让团队“猜效果”
运维开发的需求往往涉及技术实现,产品经理和开发可能担心“做出来不好用”或者“实现太复杂”。这时候,你如果能拿出一个“最小原型”,哪怕是手绘的流程图、Excel模拟的界面,甚至是一段简单的脚本演示,都能大大降低他们的决策成本。我之前帮一个团队提过“服务器资源使用率仪表盘”的需求,一开始产品经理担心“数据来源太多,整合起来复杂”,我花了半天时间,用Python爬了3个数据源的数据,生成了一个静态HTML页面,虽然样式很丑,但能展示核心功能:“你看,这是CPU、内存、磁盘的实时数据,点这个按钮能切换按业务线查看,虽然现在是静态的,但证明数据能打通,开发只需要做前端展示和定时更新就行。”产品经理看完直接说:“行,这个方向没问题,让开发评估下工时。”
最小原型的核心不是“完美”,而是“可演示”。你不需要写完整代码,只要能证明“这个需求能解决问题,且实现路径清晰”就行。比如你想提“批量执行命令时的权限校验优化”,可以画个流程图,标注清楚“谁发起命令→系统检查角色→匹配权限列表→允许/拒绝执行”,比只说“加个权限校验”更有说服力。甚至可以找1-2个同事试用你的“原型”,收集反馈后告诉产品经理:“我让3个运维同事看了,他们觉得这个流程比现在节省至少3步操作,愿意配合测试。”——当团队看到需求不仅有价值,还有用户愿意用,排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了。
其实运维开发的功能请求,本质上是“用技术解决自己的问题”,但产品经理和开发团队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,他们需要你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“翻译”需求。你不用懂复杂的产品方法论,只要记住:数据让需求有分量,场景让需求有画面,节奏让需求有机会。下次你再提需求时,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:“有没有数据证明它重要?能不能讲清楚谁在什么情况下用?团队现在的迭代节奏适合提吗?”做好这三点,你的功能请求就不会再石沉大海了。对了,如果你按这些方法试过,不管成功还是没成功,都欢迎回来聊聊——毕竟每个团队的情况不一样,多交流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。
你别急着垂头丧气,上次我一个做运维开发的朋友,提的自动化备份脚本优化需求被产品经理说“暂时排不上”,他当时差点就把需求文档删了。后来我劝他,你得主动去问啊,直接在企业微信上敲产品经理:“哥,我那个备份脚本的需求,是数据不够支撑,还是现在有更紧急的事呀?”结果对方回了句:“数据还行,但现在在做监控告警的重构,人力确实紧张。”你看,这就把原因问出来了,总比自己瞎猜“是不是产品看不上我的需求”强。
知道原因就好办了,如果是数据不够,你就补更具体的业务影响数据。比如原来你只说“备份脚本每次要手动选机器,很麻烦”,现在可以加一句:“上周四备份时,我漏选了3台应用服务器,差点导致数据不一致,后来花了2小时核对,要是能自动获取所有在线机器,这种问题就能避免。”要是像我朋友那样,因为优先级低被拒,你就主动提“最小化实现方案”——原来想做“支持批量选择、进度可视化、失败重试”三个功能,现在可以说:“要不先做个批量选择机器的功能?就加个复选框,其他功能我后面再提,这样开发量能少一半,你们看行不行?”产品经理一听,开发量小,又能解决实际问题,多半会松口。对了,你还可以拉上同事一起反馈,比如跟产品经理说:“不光我觉得麻烦,我们组另外4个同事也反映过这个问题,上周小王还因为手动选机器选错了,被领导说了两句。”团队的声音比你一个人说十句都管用,产品经理会觉得这不是个例,是真的影响到团队效率了。
提需求前需要收集哪些类型的数据?
主要收集三类数据:一是操作频率(如每天/每周使用次数),二是耗时数据(单次操作平均时长、等待时间),三是业务影响(如因低效操作导致的故障处理延迟、团队工时浪费等)。数据越具体越好,比如“团队15人每天平均查询日志8次,每次耗时5分20秒”,比“查询很慢”更有说服力。
如何用场景化描述让需求更生动?
描述场景时要包含五个要素:时间(如“凌晨2点故障时”)、角色(如“值班运维”)、具体操作(如“下载3个日志文件解压筛选”)、当前痛点(如“耗时23分钟”)、业务影响(如“用户投诉量增加15%”)。避免笼统表述,用真实工作场景让产品经理“身临其境”。
如果需求被产品经理拒绝,应该怎么办?
先别急着放弃,主动询问拒绝原因(如“是数据不足还是优先级问题”)。如果是数据不够,补充更详细的业务影响数据;如果是优先级低,可提出“最小化实现方案”(如先做核心功能,后续迭代完善)。也可以找2-3个同事一起反馈需求,用团队声音提升重视度。
不同迭代周期的团队,什么时候提需求最合适?
无论迭代周期是2周还是4周, 在“规划期”前1-2周提交需求。比如双周迭代团队,可在周一提交(刚结束上轮复盘,产品经理有时间评估);月度迭代团队,可在每月20号左右提交(给产品经理留足评估和排期时间)。避免在迭代收尾阶段(如周五)提需求,此时团队通常忙于验收当前任务。
没有开发能力,怎么制作最小原型?
最小原型不一定要写代码,核心是“能演示核心逻辑”。可以手绘流程图(标注功能步骤)、用Excel模拟界面(比如做个表格展示数据展示效果)、写简单脚本(如Shell脚本演示批量操作逻辑),甚至用PPT做静态页面切换。重点是让产品经理看到“需求实现后是什么样”,降低他们对开发复杂度的顾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