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复过敏总不好别乱用药!医生提醒:根因或许不在体质而在日常接触的东西

反复过敏总不好别乱用药!医生提醒:根因或许不在体质而在日常接触的东西 一

文章目录CloseOpen

运维开发到底解决什么“老大难”问题?

你可能会说,“运维不就是管服务器、保障系统稳定吗?为啥还要搞开发?”其实运维开发的核心,就是用写代码的方式“解放双手”——把重复的工作交给工具,自己腾出手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。就像以前人们用手洗衣服,后来发明了洗衣机,不是说人变懒了,而是效率提升了,还能洗得更干净。

日常运维中的“重复坑”,你踩过几个?

先说说最常见的“部署噩梦”。我刚做运维的时候,公司用的是“人工部署流水线”:开发把代码打包发邮件,我下载下来,然后挨个登录服务器,用scp把包传上去,再ssh进去执行解压、备份、重启服务的命令。一套流程下来,3台服务器至少要30分钟,还得全程盯着,生怕哪个命令输错。有一次大促前部署新版本,我正传包的时候网络卡了一下,其中一台服务器的文件传了一半就断了,当时没发现,结果重启后服务直接挂了,用户下单全失败,老板在群里连环@我,那场面现在想起来都头皮发麻。后来才知道,这种手动操作的错误率高达20%,根据DevOps Research and Assessment (DORA) 的报告,高绩效组织早就把部署时间压缩到了分钟级,而且变更失败率不到10%,核心就是靠自动化工具(数据来源:DORA 2023年DevOps状态报告{rel=”nofollow”})。

再比如“监控告警之乱”。你是不是也收到过这种告警:“服务器CPU使用率80%”“磁盘空间剩余10%”,但点进去一看,其实是业务高峰期的正常波动,或者是某个临时日志文件占了空间,过会儿自己就好了。时间长了,大家对告警越来越麻木,结果有一次真的出问题——数据库连接数爆了,告警被淹没在一堆“噪音”里,等用户反馈“网站打不开”,我们才发现已经过了快半小时。这就是典型的“监控没脑子”:只会机械地报警,不会判断“什么情况需要人介入”。后来我们开发了个小工具,把监控指标和业务数据关联起来,比如CPU高的时候自动查是不是订单量突增,如果是正常业务就不告警,只在“异常高负载+业务响应变慢”时才通知,告警量直接降了70%,半夜被吵醒的次数也少多了。

还有“配置管理黑洞”。你团队的服务器配置是怎么维护的?是不是“各管一摊”:A同事改了负载均衡的配置,没告诉B同事;C同事在某台服务器上手动加了个端口转发,过了三个月自己都忘了。我之前遇到过更离谱的:有台服务器总出问题,查了半天发现/etc/nginx.conf被改过,但谁改的、为什么改,没人说得清,最后只能重装系统。这就是因为配置没有“版本化”和“自动化管理”——就像写代码要Git存档一样,服务器配置也该有“谁改了什么、什么时候改的、改之前是什么样”的记录,甚至可以通过工具自动同步配置,避免“一台一台手动改”的混乱。

从零开始做运维开发,普通人也能上手的路径

可能你会觉得,“我只会写几行Shell脚本,Python、API这些听起来就头大,能做运维开发吗?”其实真不用把自己逼成“全栈工程师”。运维开发的核心是“解决问题”,不是“炫技”。我自己就是从只会写for i in {1..10}; do ssh server$i "command"; done这种简单Shell开始,慢慢学会用Python写工具的,现在团队里60%的日常操作都是靠我写的小工具在跑,同事还开玩笑说我是“半个开发”。

核心技能栈:不用成为全栈工程师,但要会这些

先明确一点:运维开发需要的技能,都是“够用就行”,不用钻研到专家级别。比如Python,你不用会复杂的面向对象编程,能写函数、处理文件、调用API就够了;Shell也不用学awk、sed的高级用法,掌握循环、判断、变量替换,就能解决大部分简单场景。下面这张表是我整理的“运维开发必备工具/技能”,你可以对照看看自己缺啥:

工具/技能 主要用途 学习难度 入门
Python 写自动化脚本、开发工具(比如部署平台、监控面板)、调用第三方API 中等 先学基础语法(循环、条件、函数),再重点看os、subprocess、requests库
Shell 系统命令组合、简单流程自动化(比如日志清理、服务状态检查) 简单 掌握for循环、if判断、变量赋值,会用管道(|)组合命令就行
Git 管理脚本和工具代码,记录修改历史,方便多人协作 简单 学会commit、push、pull、分支(branch)、合并(merge)这几个操作
Docker 打包应用和依赖,避免“本地能跑线上跑不了”的环境问题 中等 先学基本命令(run、build、ps),再了解Dockerfile怎么写

举个例子,我刚开始学Python的时候,就用requests库写了个“批量检查服务状态”的脚本:输入服务器列表,脚本自动发送HTTP请求到每个服务的健康检查接口,把结果整理成表格输出。以前手动检查10台服务器要10分钟,现在点一下脚本2分钟出结果,还能自动标红异常项。你看,不用复杂语法,几行代码就能解决实际问题。

第一个运维开发项目:从“小脚本”到“团队工具”

如果你不知道从哪里开始,可以试试这个“三步走”计划,我带过好几个新人都是这么上手的,最慢的3个月也做出了能用的工具。

第一步:从“每天重复3次以上的操作”开始写脚本

打开你的工作日志,看看哪些事情是“每天必做”且“步骤固定”的。比如日志清理(每天删3天前的nginx日志)、服务状态检查(每小时看一次核心服务是否存活)、备份文件(每周五备份数据库)。把这些操作写成Shell或Python脚本,先实现“一键执行”。我当时写的第一个脚本是“自动部署脚本”:把手动部署的步骤(备份旧文件、传新包、解压、重启、检查日志)写成Shell,用read命令接收版本号参数,再用sshpass自动输入密码(虽然不太安全,但初期先用着)。第一次跑通的时候,我激动得截图发了朋友圈——原来30分钟的活儿,现在3分钟就搞定了,还不用担心输错命令。

第二步:给脚本“加脑子”,解决“判断和异常处理”

脚本跑起来后,你会发现新问题:比如部署时如果服务重启失败怎么办?日志清理时如果磁盘空间本来就很满怎么办?这时候就需要给脚本加“判断逻辑”。比如部署脚本里,在“重启服务”后加一段检查:如果systemctl status service返回非0,就自动回滚到旧版本,并发邮件通知自己。我之前就是没加回滚逻辑,有次部署失败,手忙脚乱恢复了20分钟,后来加了自动回滚,就算失败也能1分钟内回到正常状态。这一步其实就是在锻炼“用代码解决异常情况”的能力,也是运维开发的核心思维。

第三步:扩展成“团队可用的工具”,加上易用性和可配置性

当你的脚本在自己电脑上跑顺了,就可以考虑“让团队其他人也能用”。比如把命令行脚本改成带Web界面的工具(用Python的Flask或Django写个简单页面,几行代码就能搭起来),让不懂命令行的同事也能点按钮操作;或者把服务器列表、部署步骤写成配置文件(比如yaml格式),这样换个项目也能直接用。我后来把部署脚本扩展成了“Web部署平台”:用Flask做界面,输入版本号和服务器组,点“部署”就自动跑流程,还能显示实时日志。团队新人来了,不用教部署步骤,直接用平台就行,错误率一下子降了90%。现在这个工具不仅我们团队用,隔壁研发团队都来借,说比他们之前用的商业工具还顺手。

过程中肯定会遇到“卡壳”的时候。比如写Python脚本不知道怎么调用ssh,你可以查Paramiko库的官方文档{rel=”nofollow”};想做Web界面没头绪,看看Flask的快速入门教程{rel=”nofollow”}。记住,运维开发不是闭门造车,遇到问题先查官方文档和社区案例,大部分时候别人早就踩过坑了。

你最近有没有遇到什么“重复到想砸键盘”的运维工作?不妨试着用上面的方法写个小脚本,哪怕只是实现“一键执行”,也能让自己轻松不少。如果做出来了,欢迎回来告诉我效果——说不定你的第一个运维开发工具,就从这里开始呢!


你是不是觉得“运维开发”听起来就很高大上,得先把Python、编程框架学个遍才能上手?其实真不用这么想。我带过好几个零基础的新人,最慢的那个一开始连Shell脚本都不会写,现在照样能用Python写监控工具。他们都是从“每天重复做的小事”开始的——比如有个新人之前每天手动删日志,3台服务器的nginx日志,一条条输命令删,每次都得15分钟。我就让他试试用Shell写个循环:for server in {1..3}; do ssh $server "find /var/log/nginx -mtime +3 -delete"; done,就这一行带循环的命令,他花了半小时学会,现在每天点一下脚本,2分钟搞定,还不会漏删。你看,根本不用复杂编程,把重复操作写成“一键执行”的脚本,就是运维开发的第一步。

至于编程,真不用追求“精通”。我自己到现在也写不出多复杂的Python类,就会用点if判断、for循环,调用几个常用库(比如requests发请求、pandas处理表格),但足够解决80%的问题了。之前帮朋友的小团队写过“批量检查服务状态”的脚本:输入服务器IP列表,脚本自动发HTTP请求到每个服务的/health接口,把返回状态存成表格,异常的标红。就用了requests.get()openpyxl写Excel,加起来不到50行代码,他团队现在每天用这个脚本检查20多台服务器,比之前手动访问快了10倍。你看,掌握“函数怎么定义”“文件怎么读写”“API怎么调”这些基础,就够用了——运维开发是“用代码解决问题”,不是“为了编程而编程”,别被“精通”两个字吓住。


运维开发和传统运维的区别是什么?

传统运维更侧重“手动操作”,比如登录服务器输命令、手动部署代码、人工检查日志等,就像文章里提到的“手动部署3台服务器要30分钟,错误率高达20%”;而运维开发是“用代码解决问题”,把重复工作写成工具或脚本,让机器自动执行,比如用Python写部署脚本、开发监控告警工具,核心是“解放双手、降低错误率”。简单说,传统运维是“做事”,运维开发是“做工具让事更好做”。

零基础能学运维开发吗?需要先精通编程吗?

完全可以!文章里提到“从只会写Shell脚本开始,慢慢学会用Python写工具”,运维开发不需要成为全栈工程师,重点是“解决实际问题”。比如先从每天重复的操作(如日志清理、服务检查)写简单脚本,用Shell的循环、判断就行;后续学Python基础语法(函数、文件处理、调用API),足够应付大部分场景。就像作者用几行Python代码写“批量检查服务状态”脚本,不用复杂语法也能提升效率。

小团队(3-5人)有必要做运维开发吗?会不会太耗时?

非常有必要!小团队往往人手紧张,重复工作更占用时间。文章提到“3个人管200多台服务器,靠工具把部署时间从30分钟压缩到3分钟”,反而能节省大量人力。初期可以从“小脚本”起步,比如用Shell写自动部署脚本,1-2天就能完成,却能每天省出1-2小时。DORA报告也提到,高绩效组织无论团队大小,都通过自动化降低变更失败率(不到10%),小团队更需要用工具弥补人力不足。

写自动化脚本就是运维开发吗?两者有什么不同?

不完全是。自动化脚本是运维开发的“基础”,但运维开发更强调“工具化、可复用、解决复杂问题”。比如简单脚本可能只实现“一键部署”,但运维开发会考虑异常处理(部署失败自动回滚)、可配置性(支持多服务器组)、团队协作(Web界面让新人也能用)。文章里“从脚本扩展成Web部署平台”就是典型例子:从个人用的小脚本,变成团队可用、带逻辑判断和界面的工具,这才是完整的运维开发。

学运维开发时,最容易踩哪些坑?如何避免?

常见的坑有三个:一是“追求大而全,忽视实用性”,比如一开始就想开发复杂平台,结果半途而废, 从“每天重复的小操作”起步;二是“不考虑异常处理”,脚本只写正常流程,遇到网络波动、命令失败就崩溃,要像文章里说的“加回滚逻辑”“判断服务状态”;三是“写完自己用,不考虑团队”,工具缺乏文档或配置复杂,别人用不了, 加简单界面、写清楚参数说明,让工具真正能服务团队。

0
显示验证码
没有账号?注册  忘记密码?